首页> 参考资料>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1 17:00:03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以今昔对比手法,展现元宵佳节物是人非的怅惘,语言含蓄隽永,情感深沉绵长。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小令的文学价值与考试要点。

原文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之夜,花市灯火辉煌如同白昼。

月亮爬上柳梢,与心上人相约在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之夜,月光与灯火依然如旧。

却再不见去年那人,泪水浸透了春日的衣袖。

注释

花市灯如昼:元宵节花灯璀璨,形容夜市繁华。"昼"字以白昼反衬灯火之盛。

人约黄昏后:含蓄点出恋人密约,体现宋代市民生活风情。

泪湿春衫袖:"春衫"点明时节,"湿袖"以细节动作强化孤寂,与上阕甜蜜形成反差。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欧阳修晚年。北宋元宵节盛行赏灯习俗,词人借节俗变迁抒写人生沧桑。据《欧阳文忠公集》载,其晚年多怀旧之作,此词或为追忆青年时期一段无果情缘。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上下阕采用"去年-今年"对比框架,时空转换自然,情感递进强烈。

2. 语言特色:白描手法勾勒场景,"月""灯"意象重复出现,以不变之景衬骤变之情。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闺怨题材,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时间流逝的普遍性思考。

4. 艺术手法:末句"泪湿春衫袖"运用细节描写,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小令的巧妙在于以节日为载体完成双重叙事。上阕的"花市灯如昼"不仅是场景描写,更是北宋市民文化的缩影。词人选取"月上柳梢"这一典型意象,既符合元宵月夜特征,又暗含情愫萌动的隐喻。下阕"不见去年人"的转折,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时间永恒性并置,形成哲学层面的思考。清代词评家周济所言"永叔词如初日芙蓉",在此词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范文二

欧阳修以经济学家身份写婉约词,却无半分匠气。词中"月与灯依旧"五字最见功力:月是自然永恒象征,灯是人文短暂创造,二者并置构成时空张力。"泪湿春衫袖"的"湿"字,比李清照"欲语泪先流"更含蓄,湿润感从衣袖渗透至读者心头。这种克制的抒情方式,恰是宋代雅词区别于唐五代艳词的重要特征,展现士大夫阶层的情感表达范式。

关于《生查子·元夕》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元夜(元宵夜)、花市(灯市)、春衫(春季单衣)

文学常识:生查子为唐教坊曲名,双调四十字,上下阕各四句两仄韵

核心意象:月(永恒)、灯(短暂)、柳(离别)、泪(哀伤)

艺术手法:今昔对比、细节描写、意象叠加、白描叙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 问:词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答:描绘恋人趁着月光初上、柳影婆娑时秘密相会的画面,充满含蓄美感。

解析:通过自然景物烘托人情,体现宋代爱情词"欲说还休"的表达特点。

2. 问:下阕"泪湿春衫袖"中的"湿"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以衣物湿润的触觉转化心理哀伤,使抽象情感具象化,增强感染力。

解析:这是"通感"手法的典型运用,符合宋代词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追求。

3. 问: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结构手法?有何作用?

答:采用今昔对比结构,通过相同场景不同心境的并置,突出物是人非的怅惘。

解析:这种"时间蒙太奇"手法,在晏几道《临江仙》等宋词中常见,形成强烈情感张力。

二、选择题

1. "花市灯如昼"中的"昼"字意思是:

A. 白天

B. 明亮

C. 照耀

D. 热闹

答案:A

解析:此处用白昼比喻灯火之盛,属隐喻用法。

2. 下列对词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写往昔欢愉,下阕写今日哀伤

B. "柳梢头"暗示离别意象

C. 末句直接抒发绝望之情

D. 全词具有民歌的复沓特征

答案:C

解析:末句通过动作细节间接抒情,非直接宣泄。

3. 本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A. 用典繁密

B. 今昔对照

C. 奇幻想象

D. 议论说理

答案:B

解析:全词核心手法是通过时间对比展现情感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