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夏夜田园风光,展现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闲适心境。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词作,并提供考试重点与试题解析。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飞了枝头栖息的鹊鸟,夜半清风送来阵阵蝉鸣。
在稻花香气中谈论着丰收年景,耳边回荡着此起彼伏的蛙声。
遥远的天边挂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点雨滴。
从前熟悉的茅店就在土地庙树林旁,转过溪桥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别枝惊鹊:月光使鹊鸟从枝头惊飞。"别枝"指斜出的树枝。
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古代以"社"为土地神祭祀场所。
茅店:茅草盖顶的乡村客店,体现质朴的田园气息。
艺术手法:上阕以听觉(鹊啼、蝉鸣、蛙声)与嗅觉(稻香)构建夏夜意境;下阕通过星、雨的视觉描写,营造空灵美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181年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期间。因遭主和派排挤,词人被迫闲居带湖,长达二十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田园词,以自然景物排遣政治失意,本词即为代表作之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下阕均采用"六六七六"句式,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形成视觉到听觉的立体画面。
2. 语言艺术:善用数词"七八个""两三点",既符合夜观星雨的朦胧感,又体现宋词炼字之精。
3. 思想内涵:表面写闲适的田园生活,实则暗含"英雄失路"的感慨,末句"忽见"透露出意外惊喜的微妙心理。
4. 意象组合:明月、惊鹊、稻香、蛙声等意象构成典型江南夏夜图景,体现词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捕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以"惊鹊""鸣蝉"打破夜寂开篇,动静相生中展现词人敏锐的感知力。稻香与蛙声的巧妙组合,将抽象的"丰年"转化为可闻可嗅的具体体验。下阕笔锋一转,用"星天外""雨山前"拉开空间层次,末句通过"忽见"的戏剧性转折,暗示词人在漫步中重遇旧景的欣喜。这种看似随意的白描手法,实则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艺术创造。
范文二
全词最妙处在于数字的运用。"七八个星"与"两三点雨"形成精确而不刻板的自然摹写,既符合夜间观物的视觉特点,又暗合词牌《西江月》的洒脱格调。词人通过数量词的模糊性,成功捕捉到夏夜若隐若现的星光与倏忽而至的微雨,这种"以少总多"的表现手法,正是宋词"尚意"美学特征的典型体现。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别枝(斜出的树枝)、社林(社庙周围的树林)、茅店(乡村客店)
文学常识:《西江月》为双调五十字体,上下阕各四句,押平仄韵转换格
艺术手法:通感修辞(稻花香里说丰年)、数字白描(七八个星)
意象体系:明月、惊鹊、稻花、蛙声构成田园意象群
情感主旨:表面写田园闲趣,深层隐含英雄闲置的落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明月别枝惊鹊"中"别枝"作何解释?有何艺术效果?
答:指斜伸的树枝。既准确描写鹊鸟栖息的姿态,又通过月光使栖鹊惊飞这一细节,表现夜的静谧与生机。
解析:炼字精当,"别"字赋予树枝动态感,与"惊"字形成因果关系。
2、问:下阕数字运用有何独特之处?
答:"七八个""两三点"以模糊数量表现夜观星雨的朦胧感,符合人在暗夜中的视觉特点,体现炼字艺术。
解析:数字的非常规组合打破刻板描写,体现宋词"尚意"特征。
3、问:末句"忽见"传达出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既表现意外发现旧识茅店的惊喜,又暗含英雄失路后重获精神慰藉的微妙心境。
解析:需结合词人罢官闲居的背景理解表层叙事下的深层情感。
二、选择题
1、"稻花香里说丰年"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 比喻
B. 通感
C. 借代
D. 夸张
答案:B
解析:将嗅觉(稻香)与听觉(说丰年)相通,属于感官挪移手法。
2、下列哪项最能概括本词情感基调:
A. 慷慨悲壮
B. 闲适自得
C. 孤寂凄清
D. 愤世嫉俗
答案:B
解析:尽管隐含政治失意,但全词主要展现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审美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