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1 18:00:02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本文解析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哲理诗《题西林壁》,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揭示诗中蕴含的深刻人生智慧,并整理相关考试要点与鉴赏范例。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横向观望是绵延山岭,侧面看却成陡峭山峰。

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观察,山势形态千变万化。

始终无法认清庐山的真实样貌,

只因自己正置身于这座大山之中。

注释

【横看】正面平视视角。"岭"指连绵平缓的山脉。

【侧成峰】侧面观察时山体呈现陡峭形态。"峰"强调山势的突兀险峻。

【远近高低】四个方位词构成空间矩阵,暗示观察角度的多元性。

【真面目】双关语,既指山的自然形态,也隐喻事物本质。

【缘】因为。此字点明哲理推演的逻辑关系。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途经九江时与友人同游庐山。此时诗人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考验,对人生境遇有超然体悟。西林寺壁题诗时,正值庐山云雾缭绕的雨季,自然景象的变幻激发其哲学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两句具象描写,后两句抽象说理,形成由实入虚的典型宋诗结构。

2. 语言艺术:"看""识"等动词的重复使用,强化认知过程的动态性;"岭""峰"的意象对比展现观察的辩证性。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山水诗格局,提出"当局者迷"的认知哲学,体现宋代哲理诗的思辨特色。

4. 艺术手法:运用"横侧远近"的空间转换,构建多维审美视角,为最后警句铺垫。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以庐山观景为切入点,展现认知的局限性。首联通过视角转换造成的视觉差异,暗示主观认知的片面性。诗人用"各不同"三字,客观陈述观察结果的差异性,避免价值判断。后联将物理空间的观察升华为哲学思考,"不识"与"只缘"形成因果链条,揭示认知困境的根源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割性。这种将具体经验抽象为普遍真理的写作方式,正是宋诗理趣的典型体现。

范文二

苏轼在此诗中完成双重超越:既超越传统山水诗的摹写范式,又超越说理诗的抽象表达。前两句中"岭"与"峰"的形态对比,暗含《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后两句化用禅宗"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公案,但赋予新的哲学内涵。全诗28字构建完整认知模型:观察角度(前两句)—认知局限(第三句)—原因分析(末句),这种严密逻辑与山水意象的完美结合,展现苏轼"以理入诗"的高超技艺。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此诗为七言绝句,创作于苏轼贬谪后期,代表其哲理诗成熟风格。

【关键字词】"缘"(因为)、"面目"(双关意象)、"横侧"(观察角度)。

【艺术手法】空间转换法、意象对比、哲理升华。

【思想内涵】认知的局限性、主客体关系、超越性思考。

【名句赏析】末两句被后世引申为"当局者迷"的经典表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体现了怎样的认知规律?

答:揭示观察角度决定认知结果的规律,说明片面认知的必然性。

解析:通过视角转换造成的视觉差异,论证认知的相对性。

2、问:"不识庐山真面目"中的"真面目"有何深层含义?

答:既指山的自然形态,也隐喻事物本质和真理。

解析:双关修辞将具体物象提升为哲学概念。

3、问:全诗如何体现宋诗"理趣"特征?

答:通过山水观察归纳普遍哲理,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解析:符合宋诗"即物明理"的创作范式。

二、选择题

1、"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字意思是:

A. 边缘

B. 因为

C. 沿着

D. 缘分

答案:B

解析:此处作连词表因果关系。

2、诗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 借景抒情

B. 托物言志

C. 即事说理

D. 虚实相生

答案:C

解析:通过具体观察活动阐发认知哲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