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阴》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醉花阴》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重阳时节的孤寂与相思。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笼罩浓云密布,漫长的白昼令人忧愁,瑞脑香在铜兽炉中渐渐燃尽。
又到重阳佳节,玉瓷枕与纱帐中,夜半时分凉意渐浓。
黄昏后在东篱下饮酒,幽幽菊香沾满衣袖。
别说这情景不令人黯然神伤,当西风卷起帘幕,帘内人比篱边菊花更加清瘦。
注释
【瑞脑】龙脑香,古代名贵香料。"消金兽"指香炉中香料燃尽,暗示时间流逝。
【玉枕纱厨】瓷枕与纱帐,宋代夏季寝具。"凉初透"双关秋凉与心凉。
【东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典故,暗含隐逸之思。
【黄花】菊花,重阳节象征物。"人比黄花瘦"以物拟人,突出相思憔悴。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游学期间。宋代重阳节有登高饮酒习俗,词人独居青州,将节日孤寂与夫妻相思熔铸为艺术形象。元代《琅嬛记》载赵明诚曾闭门三日仿作此词未果,足见其艺术感染力。
作品解析
1. 结构精巧:上阕写白昼至夜半的时间推移,下阕聚焦黄昏特写,形成时空闭环。
2. 意象经营:"薄雾浓云"营造压抑氛围,"西风黄花"构成视觉对比,物象皆染愁绪。
3. 语言张力:"愁永昼"的夸张,"凉初透"的触觉通感,体现婉约词炼字功夫。
4. 情感表达:表面写节气更替之愁,深层寄寓婚姻思念,末句更暗含生命易逝之悲。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醉花阴》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上阕连用"薄雾""浓云""金兽""玉枕"等富丽意象,反衬内心空洞;下阕"暗香盈袖"的嗅觉描写与"人比黄花瘦"的视觉对比,构成多感官艺术空间。李清照以物质世界的丰盈映射精神世界的孤独,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正是其超越同期词人的关键。
范文二
词中重阳意象群具有双重象征。菊花既是节令符号,又是士大夫人格象征;"西风"既是自然气候,又暗示人生萧瑟。当李清照将自我形象置于"帘卷西风"的动态画面中,实际完成了从闺怨到生命意识的升华。清代沈谦《填词杂说》评"人比黄花瘦"为"语境绝妙",正在于其突破了传统闺怨词的格局。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瑞脑(ruì nǎo) 金兽(jīn shòu) 纱厨(shā chú)
【文学常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艺术手法】白描叙事、意象叠加、以景结情、夸张对比
【核心意象】薄雾浓云(愁绪) 东篱黄花(高洁) 西风帘卷(孤寂)
【情感主旨】表面写重阳孤寂,深层抒夫妻相思与生命意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人比黄花瘦"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答:拟人化对比,将人的消瘦与菊花形态相比,突出相思憔悴。
解析:通过物我比较实现情感具象化,符合婉约词"含蓄深沉"的特征。
2、问:词中"瑞脑消金兽"有何深层含义?
答:既写香炉中香料燃尽,又隐喻时光流逝与独处煎熬。
解析:李清照善用日常生活细节投射心理活动,此句为典型例证。
3、问:全词如何体现"重阳"节气特征?
答:通过"东篱把酒""暗香盈袖""黄花"等重阳习俗意象群呈现。
解析: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重阳必赏菊饮酒,词中意象具有民俗学价值。
二、选择题
1、"玉枕纱厨"在词中的具体指向是:
A. 闺房陈设
B. 消暑器具
C. 婚嫁用品
D. 祭祀器物
答案:B
解析:宋代瓷枕与纱帐为夏季寝具,此处用来反衬秋凉心境。
2、下列哪项不是《醉花阴》的情感层次?
A. 节日孤寂
B. 羁旅愁思
C. 夫妻相思
D. 生命忧思
答案:B
解析:此为闺怨词而非羁旅词,赵明诚《金石录》可证创作时词人居家未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