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本文解析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鉴赏,揭示其雄浑意境与哲理内涵,并整理相关考试核心知识点。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沿着群山缓缓沉落,黄河奔腾不息汇入大海。
若要望尽千里之外的景象,还需再登高一层楼台。
注释
【白日依山尽】"依"字描摹夕阳与山峦的缠绵之态,呈现动态画面感。
【黄河入海流】"入"字暗含空间跨越,五个字浓缩从鹳雀楼到东海的壮阔视角。
【欲穷千里目】"穷"为诗眼(拼音:qióng),意为极尽,体现人类对认知极限的挑战。
【更上一层楼】化用《荀子·劝学》"登高而招"典故,将物理高度升华为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35岁的王之涣仕途失意漫游蒲州。鹳雀楼作为当时江北名楼,其三层结构(约合现代24米)为观察黄河提供绝佳视角。诗人登临时正值秋日黄昏,河朔平原的苍茫气象激发创作灵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两句实写"所见",后两句虚写"所想",形成由实入虚的经典范式。
2. 空间艺术:垂直的"山-楼"轴线与水平的"河-海"轴线构成十字坐标,构建立体时空。
3. 哲理表达:末句突破传统登临诗的感伤基调,开创"进取型"人生境界书写。
4. 语言锤炼:动词"依""入""穷""上"形成动作链条,强化攀登的持续性意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诗展现盛唐特有的空间征服欲。前两句以"白日-黄河"为经,"山-海"为纬,在尺幅之间铺展万里河山。后两句突然将物理视野转化为心理图景,"更上"的催促既是空间提示,更是时代精神的呐喊。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宇宙秩序的写法,正是唐诗超越六朝宫体诗的关键。
范文二
诗人用建筑空间隐喻认知层次。鹳雀楼三层结构被提炼为三重境界:首层观山,二层望河,顶层见心。末句的"一层"实为哲学意义上的认知飞跃。宋代朱熹"旧学商量加邃密"的治学境界,正与此诗异曲同工。这种"楼阁意象"的运用,直接影响后世《岳阳楼记》的创作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穷(qióng)目/更(gèng)上/鹳(guàn)雀楼
2. 文学常识: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与王昌龄、高适并称"旗亭画壁"三杰
3. 意象体系:白日(时间意象)/黄河(民族意象)/楼(境界意象)
4. 艺术手法:对仗(首联工对)/虚实相生/以小见大
5. 思想内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知的无限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黄河入海流"如何体现盛唐气象?
答:通过巨物移动意象展现帝国疆域的辽阔感,水流的不息象征国运的绵长。
解析:典型盛唐诗歌的空间处理手法,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异曲同工。
2、问:末句为何能成为千古警句?
答:将登高行为哲学化,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揭示认知提升的永恒规律。
解析:符合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评判标准。
3、问:诗中两组动词如何形成呼应?
答:"依-入"描写自然被动运动,"穷-上"表现人类主动探索,构成天人对话。
解析:体现唐诗"物我交融"的典型特征,暗含《周易》"天行健"的思想。
二、选择题
1、"白日依山尽"的"依"字妙在:
A. 拟人化落日
B. 暗示山势陡峭
C. 表现时间流逝
D. 以上皆是
答案:D
解析:该字兼具空间造型与时间暗示功能,清代黄生《唐诗摘钞》专论其"一字千金"。
2、与"更上一层楼"哲理最相近的是:
A. 会当凌绝顶
B. 行到水穷处
C. 野旷天低树
D. 月是故乡明
答案:A
解析:杜甫《望岳》同样展现阶梯式认知提升,二者共同构成唐诗的"高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