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小池》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清新自然的田园诗,通过描绘初夏小池的生机盎然,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观察。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深入解析,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
原文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仿佛珍惜涓涓细流;
树荫映照水面,偏爱这晴日的温柔。
嫩嫩的小荷叶刚露出尖尖小角,
早有蜻蜓轻盈地停驻在上头。
注释
泉眼无声惜细流:泉眼,泉水涌出的洞口;惜,怜惜;细流,细小的水流。拟人化手法,赋予泉眼情感。
树阴照水爱晴柔:晴柔,晴朗柔和的光线。树影与水面交融,展现初夏的静谧。
小荷才露尖尖角:尖尖角,形容初生荷叶卷曲如角。捕捉瞬间动态,体现生命萌发。
早有蜻蜓立上头:立,停驻。蜻蜓与荷叶的互动,构成灵动画面。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杨万里晚年隐居江西吉水时。诗人脱离官场后,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风格质朴活泼。《小池》正是其“诚斋体”代表作,以白描手法记录日常所见,体现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作品解析
1. 结构精巧:四句诗分写泉、树、荷、蜓,由静到动,层次分明。
2. 语言特色:口语化表达如“尖尖角”,鲜活生动;动词“露”“立”精准传神。
3. 艺术手法:拟人化(“惜”“爱”)与细节特写(蜻蜓立荷)结合,画面感极强。
4. 思想内涵:通过微小景致展现自然生机,寄托诗人对平凡之美的珍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小池》的妙处在于以尺幅之景现无限生机。诗人选取泉眼、树荫、小荷、蜻蜓四个意象,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前两句用“惜”“爱”二字将无情之物写得含情,后两句以“才露”“早有”形成时间张力,蜻蜓的敏捷与荷叶的娇嫩相映成趣。全诗无一句抒情,却透过对自然的凝视传递出恬淡自适的心境。
范文二
杨万里的诗歌常于细微处见真章。这首《小池》中,“尖尖角”的稚嫩与“立上头”的轻盈,构成生命的对话。诗人摒弃典故堆砌,用近乎童谣的语言捕捉瞬间:荷叶初绽如婴儿握拳,蜻蜓停驻似精灵点水。这种对微观世界的关注,既源于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哲学,也体现了诗人“万物皆可观”的美学主张。
关于《小池》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泉眼(quán yǎn)、晴柔(qíng róu)、尖尖角(jiān jiān jiǎo)
文学常识:杨万里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创“诚斋体”;此诗属七言绝句。
艺术手法:拟人、白描、动静结合。
意象分析:小荷象征新生,蜻蜓代表灵动,共同构成初夏意境。
情感主旨:表达对自然细微之美的发现与喜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 问:“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字的妙处何在?
答:“露”字生动表现荷叶初生时缓缓舒展的动态,暗示生命的萌发过程。
解析:动词选用精准,与“才”字搭配强化时间感,体现诗人观察之细。
2. 问:诗中“惜”与“爱”二字如何体现杨万里的创作风格?
答:二字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体现其“以物观物”的哲学,语言平易却意蕴深厚。
解析:典型“诚斋体”手法,避免直接抒情,借物象传递情感。
3. 问:末句“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以动态打破静谧,形成画面焦点;蜻蜓的“早”与荷叶的“才”呼应,强化生机盎然的意境。
解析:结句点睛,体现宋代诗学“活法”理论。
二、选择题
1. 下列对“树阴照水爱晴柔”理解错误的是:
A. 描写树影倒映水面的景象
B. “爱”字赋予树荫人类情感
C. 暗示正午阳光强烈
D. 展现柔和的光线效果
答案:C
解析:“晴柔”指柔和光线,非正午烈日。
2. 诗中未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拟人
B. 比喻
C. 对偶
D. 夸张
答案:D
解析:全诗写实,无夸张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