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26 11:00:03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夜雨中的孤寂与思念,情感深沉而含蓄。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作品解析等方面全面解读这首诗,并整理相关考试重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无法确定归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何时才能与你共坐西窗下剪烛谈心,再向你诉说今夜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何时归来,我却无法给出确切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指四川一带;夜雨,秋夜的雨;涨秋池,雨水使池塘水位上涨。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何时;剪烛,剪去烛花,指深夜长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再谈起;巴山夜雨时,指此刻的孤寂与思念。

创作背景

李商隐写此诗时,正滞留巴蜀(今四川一带),远离家乡和亲友。诗中“寄北”即指寄给北方的亲友,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羁旅的孤寂。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这首诗可能写于他被贬期间,情感深沉而复杂。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虚实结合,情感递进。

2. 语言: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如“巴山夜雨”“西窗烛”等,富有画面感。

3.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思念和羁旅的孤寂,情感含蓄而深沉。

4. 艺术特色:通过对比现实与想象,营造出强烈的时空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夜雨寄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夜雨景图,情感深沉而含蓄。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直白地表达了诗人无法归家的无奈,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则通过夜雨涨池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绪。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转入想象,诗人渴望与亲友共话今夜的思念,虚实结合,情感真挚动人。

范文二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羁旅诗人的孤寂与思念。诗中“巴山夜雨”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后两句通过想象与亲友共剪西窗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展现了李商隐诗歌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

关于《夜雨寄北》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巴山(bā shān)、涨(zhǎng)、何当(hé dāng)、剪烛(jiǎn zhú)。

2. 文学常识:李商隐,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以无题诗和爱情诗著称。

3. 知识要点:诗中“巴山夜雨”“西窗烛”是典型的意象,分别象征孤寂和团聚。

4. 意象意境:全诗通过夜雨、秋池、西窗烛等意象,营造出孤寂、思念的意境。

5. 知识全解: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感染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3道)

1. 问:“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描写了巴山秋夜雨水涨满池塘的景象,画面孤寂而凄清。

解析:通过夜雨和秋池的意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绪。

2. 问: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与亲友团聚的渴望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解析:通过想象与亲友共剪烛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

3. 问: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和对亲友的深切思念,情感深沉而含蓄。

解析:通过现实与想象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选择题(2道)

1. “涨”字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意思是:

A. 上涨

B. 淹没

C. 溢出

D. 浸润

答案:A

解析:涨指水位上升,此处形容雨水使池塘水位上涨。

2. “何当共剪西窗烛”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

B. 拟人

C. 借代

D. 想象

答案:D

解析:诗人通过想象与亲友共剪烛的场景,表达对团聚的渴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