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8 10:15:01

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春夜喜雨》是杜甫笔下描绘春雨润物的经典五言律诗,诗中流露出对自然馈赠的由衷欣喜与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本文将逐层解析诗歌语言、情感与艺术手法,并梳理相关考试要点。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仿佛知晓农时,在春日如期降临。

伴着微风悄然入夜,默默滋润万物生灵。

乡间小路与乌云融为漆黑,唯见江上渔船灯火孤明。

待黎明看那湿润枝头,锦官城必是繁花低垂。

注释

【知时节】拟人手法,赋予春雨灵性。"知"字奠定全诗欣喜基调。

【潜】qián,暗中行进。与"细无声"呼应,突出春雨轻柔特质。

【红湿处】双关语,既指雨露浸润的花枝,又暗喻民生得以滋养。

【花重】zhòng,花朵因雨水饱满低垂。炼字精准,画面立体可感。

创作背景

公元761年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值安史之乱后期。诗人经历战乱流离后,在相对安定的蜀地躬耕自给,对农事节气尤为敏感。此诗作于春耕时节,体现其"民胞物与"的儒家情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写夜雨润物,后四句转黎明景象,时空转换自然。

2. 艺术手法:通篇未直接抒情,却通过"知""潜""重"等字眼传递喜悦。

3. 思想内涵:表面咏物,实则寄托对苍生温饱的祈愿,体现仁者境界。

4. 语言特色:五律工稳而不板滞,"细无声"与"火独明"形成精妙对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潜""润"二字堪称诗眼。春雨本无意识,诗人却以"知时节"赋予其人格,继而用"潜"字描摹其行动轨迹,仿佛雨丝具有温柔心性。这种移情手法,使自然现象升华为道德意象。尾联"花重锦官城"的想象,既是对春雨功效的赞美,亦暗含对治世昌明的期许,展现杜甫诗"沉郁顿挫"外的另一面。

范文二

全诗构建双重审美空间:微观视角下,"润物细无声"展现春雨的细腻;宏观视野里,"花重锦官城"铺开壮丽画卷。这种由近及远的镜头语言,与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形成隐喻。值得注意的是"江船火独明"的孤灯意象,在漆黑雨夜中犹如希望的火种,恰是诗人在乱世中坚守仁心的写照。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潜qián、重zhòng、锦官城(成都别称)

【文学常识】五言律诗四联八句,要求颔联颈联对仗,此诗严格遵循

【艺术手法】拟人化、视听结合、以小见大

【思想情感】对自然生命的礼赞与忧国忧民情怀的统一

【名句赏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杜诗"体贴物情"的特点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 问:"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春雨怎样的特质?

答:写出春雨轻柔绵密、不事张扬的特点,暗含教化万物的儒家理想。

解析:杜甫常以自然喻政教,"细无声"暗合"春风化雨"的教育理念。

2. 问:尾联"花重锦官城"的想象有何深意?

答:既表现春雨催发勃勃生机,又寄托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解析:锦官城作为蜀地治所,其繁华象征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3. 问:诗中"知"与"潜"二字如何体现拟人手法?

答:赋予春雨主动意识与行动能力,使其具有灵性化的生命特征。

解析:此类炼字体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追求。

二、选择题

1. "当春乃发生"中"发生"的意思是:

A. 植物发芽

B. 降雨现象

C. 好事出现

D. 时节更替

答案:B

解析:此处"发生"特指春雨降临,非现代汉语常用义。

2. 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点:

A. 通篇对仗工整

B. 善用色彩对比

C. 多典故堆砌

D. 时空转换自然

答案:C

解析:此诗语言质朴,未用典故,体现杜甫近体诗的另一种风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