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别董大》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本文解析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送别名作《别董大》,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精练,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作内涵。
原文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千里黄云遮蔽夕阳,天色昏黄暗淡。
北风呼啸中,大雁南飞,雪花漫天飘舞。
不要担忧前路没有知己相伴,
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您呢?
注释
「白日曛(xūn)」:夕阳西沉时的昏黄光线。曛,日光昏暗。
「吹雁」:北风催动雁群南迁,暗喻离别。
「雪纷纷」:既写实景,又烘托离别的苍凉氛围。
「知己」:志趣相投的挚友。此处反用王勃"海内存知己"之意。
「天下」句:以反问强化对董大才名的肯定,体现盛唐文人自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六载(747年)冬,高适与琴师董庭兰(董大)在睢阳分别时。时值诗人首次入仕失败,漫游燕赵,而董大作为宫廷乐师亦漂泊江湖。诗中"黄云""雪"等意象,既反映北方冬季实景,亦暗合二人困顿境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景蓄势,后两句抒情转折,形成"压抑-昂扬"的情感曲线。
2. 语言艺术:"千里""天下"的空间拓展,与"黄云""白雪"的色彩对比,构成壮阔画面。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以豪迈语慰友人,体现盛唐士人的乐观精神。
4. 表现手法:末句反问修辞,将个人离愁升华为对友人价值的终极肯定。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黄云""白雪"的意象组合极具视觉冲击力。曛黄的云霭与洁白的飞雪形成冷暖色调的强烈碰撞,既暗示旅途艰险,又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这种以景衬情的手法,比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直白更显蕴藉。
范文二
末二句的豪迈宣言,实为盛唐文人群体意识的折射。当时士人虽常有怀才不遇之叹,却始终保持着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高适此处不以个人得失论英雄,而以"天下共识"为评判标准,展现出开阔的胸襟气度。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曛(xūn)、知己、识(通晓)
2. 文学常识:七言绝句体式、边塞诗派特征
3.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反衬、设问
4. 意象分析:黄云(压抑)、归雁(漂泊)、雪(高洁)
5. 情感主旨:逆境中的相互慰藉与精神共鸣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 问:"千里黄云白日曛"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通过广袤空间与昏暗光线的组合,营造出苍茫压抑的离别氛围。
解析:空间意象与色彩描写共同构成情感基调。
2. 问:诗中"北风吹雁"有何深层含义?
答:既写实景,又暗喻友人如候鸟般漂泊的境遇。
解析:典型"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
3. 问:末句反问在情感表达上有何效果?
答:将离别的伤感转化为对友人价值的强烈肯定,情感升华。
解析:体现盛唐送别诗"哀而不伤"的特质。
二、选择题
1. "白日曛"的"曛"指:
A. 日出
B. 正午
C. 日暮
D. 深夜
答案:C
解析:从"黄云"意象可推知为黄昏时分。
2.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
A. 用典
B. 对比
C. 托物言志
D. 情景交融
答案:D
解析:前两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