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本文解析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五言绝句《送灵澈上人》,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揭示诗中隐逸与送别交织的意境,并提供鉴赏范文与考试要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
原文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远。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译文
郁郁葱葱的竹林深处藏着古寺,
悠远的钟声在暮色中渐渐消散。
你背着斗笠披一身斜阳余晖,
独自走向青山更幽深的地方。
注释
苍苍:深青色,形容竹林茂密幽深。
杳杳(yǎo):深远隐约状,钟声余韵的听觉化描写。
荷笠:"荷"读hè,动词,意为背负。斗笠是僧人云游的典型意象。
斜阳:既点明送别时间,又暗含诗人目送之久。
独归远:通过空间延伸(远)与人物特写(独),强化隐逸超脱之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年间刘长卿贬谪睦州司马时期。安史之乱后,文人普遍向往方外之趣,灵澈作为诗僧代表,与刘长卿、皎然等江南文人交往密切。诗中"竹林寺"实指润州鹤林寺,当时江南佛教圣地。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寺院环境,后两句绘人物剪影,由景及人,构成山水人物画卷。
2. 语言艺术:叠词"苍苍""杳杳"增强韵律感,"带"字将斜阳拟物化,体现炼字功力。
3. 思想内涵:表面写送别,实则寄托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中唐士人精神转向。
4. 艺术手法:以声衬静(钟声),以动写静(归远),符合王维"诗中有画"的审美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杳杳钟声远"堪称听觉描写的典范。钟声的物理特性与佛教"空"的哲学相契合,诗人通过声音的渐弱过程,将时间流逝感融入空间描写。末句"青山独归远"的"远"字三重妙用:既是视觉距离的延伸,又是心理距离的投射,更是禅宗"不立文字"的境界象征。这种以有限词语承载多重意蕴的手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向中唐哲理诗过渡的典型例证。
范文二
刘长卿在此诗中构建了独特的色彩系统。"苍苍"的冷色调竹林与"斜阳"的暖色光晕形成对比,而"青山"作为背景色统摄全篇。这种设色方式不同于王维的清淡,带有晚唐李商隐的朦胧特质。值得玩味的是"荷笠"意象,它既是僧侣身份标识,又暗示精神重负——诗人或许借灵澈的背影,表达自己欲隐难隐的矛盾心理。全诗二十字中,竟有"远"字两现,这种重复绝非疏忽,而是刻意营造的审美距离。
关于《送灵澈上人》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杳(yǎo)字读音与释义,"荷"作动词读hè,"苍苍""杳杳"叠词效果。
文学常识:刘长卿"五言长城"称号,此诗属山水田园诗派,与韦应物并称"刘韦"。
意象体系:钟声(禅意)、斜阳(时间)、青山(隐逸)、斗笠(云游)。
意境特征:空灵淡远中见深沉,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美学。
手法考点:以声衬静、远近结合、白描手法,末句"独归远"的留白艺术。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诗中两次使用"远"字有何特殊用意?
答:首句"杳杳钟声远"强调声音的空间距离,末句"青山独归远"延伸为心理距离,形成呼应。
解析:重复用字打破近体诗禁忌,体现诗人以拙为巧的艺术追求。
2、问:"荷笠带斜阳"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答:拟物手法,"带"字将斜阳具象化为可携带之物,增强画面动感。
解析:此手法与"吴楚东南坼"的"坼"字异曲同工,体现动词的意象化运用。
3、问:全诗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答:通过竹林寺、钟声、荷笠人、青山等意象组合,构成层次分明的山水人物画卷。
解析:前两句为全景镜头,后两句转为特写,符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原理。
二、选择题
1、"杳杳钟声远"中"杳"的正确释义是:
A. 幽暗
B. 深远
C. 稀少
D. 急促
答案:B
解析:《说文解字》注:"杳,冥也",此处引申为声音悠远绵长。
2、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核心意象:
A. 竹林
B. 钟声
C. 扁舟
D. 斜阳
答案:C
解析:"扁舟"常见于羁旅诗,本诗突出山寺与行脚僧的陆地意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