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李白《赠汪伦》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李白《赠汪伦》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7 10:45:02

李白《赠汪伦》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本文解析李白名作《赠汪伦》,涵盖原文、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千古送别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船即将出发时,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节拍唱歌的声音。

纵然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意深厚。

注释

【踏歌声】古代送别习俗,以脚踏地为节拍唱歌。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传说因两岸桃花得名。

【深千尺】夸张手法,极言潭水之深。

【不及】比不上,突显情感超越物理空间。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漫游至泾县,结识豪士汪伦。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感其真挚,即兴赋诗。此诗打破传统送别诗的悲戚格调,以清水芙蓉的语言展现盛唐人的洒脱胸怀。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起承转合自然。

2. 语言:口语化表达,"忽闻"二字尤显现场感。

3. 手法:对比(潭水深度与情意深度)、夸张(千尺)的巧妙结合。

4. 思想:颠覆"黯然销魂"的送别传统,体现盛唐昂扬气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诗最妙处在化俗为雅。踏歌本是民间俚俗,经诗人点染即成千古绝唱。后两句以具体物象比拟抽象情感,深得《诗经》"泾以渭浊"之比兴精髓。清水潭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喻友情澄澈,三重意蕴层层递进。

范文二

李白擅用数字制造张力,"千尺"与"不及"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艺术处理源自《庄子》"秋水"篇的哲学思辨,却以童谣般的语言出之。全诗未提离愁,而别情自现,正如王夫之评唐人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踏(tà)歌、将(jiāng)欲行、不及(bù jí)

2. 文学常识:盛唐绝句特点、李白乐府诗革新

3. 意象:桃花潭(友谊象征)、千尺(夸张尺度)

4. 意境:明朗欢快中的深沉情谊

5. 手法:对比、夸张、即景抒情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 问:"踏歌声"反映了唐代怎样的送别习俗?

答:反映唐人以歌舞送别的风雅传统,体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解析:需结合唐代社会风气作答,注意与宋代折柳送别的区别。

2. 问:赏析"不及"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通过否定比较,将无形情意具象化,达到"情到深处反平淡"的境界。

解析:重点分析虚词的表情功能。

3. 问:此诗与王维《渭城曲》情感基调有何不同?

答:李白诗洒脱明快,王维诗含蓄深沉,反映二人性格差异。

解析:需比较盛唐两派送别诗的审美取向。

二、选择题

1. "桃花潭水"在诗中主要作用是:

A. 交代送别地点

B. 反衬友情深厚

C. 暗示季节特征

D. 烘托悲伤氛围

答案:B

解析:意象功能题,需结合后句"不及"理解。

2. 本诗体现的李白诗风是:

A. 沉郁顿挫

B. 清新自然

C. 绮丽精工

D. 艰深晦涩

答案:B

解析:风格辨析题,注意李白不同时期创作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