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7 10:30:02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送别诗的代表作,以豁达胸襟超越离愁别绪,展现唐人昂扬精神。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长安城垣拱卫着三秦大地,遥望蜀州风烟弥漫的五大渡口。

你我离别时怀着同样心情,都是漂泊求官的远行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好友,即便远隔天涯也如近邻。

不必在分岔路口像小儿女般,让泪水沾湿手巾。

注释

城阙辅三秦:城阙指长安城,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分封三位秦降将为王,故称。

五津:岷江五大渡口,借指蜀州。津,渡口。

宦游人:离家求官之人。唐代士人常远离家乡任职。

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以"海内"指天下。

比邻:近邻。古代五家为比,五比为邻。

沾巾:沾湿手帕,指哭泣。汉代张衡《四愁诗》有"侧身西望涕沾巾"。

创作背景

王勃写此诗时约二十岁,正任沛王府修撰。杜少府(名不详)将赴蜀州任县尉,二人同属年少有为的宦游之士。初唐时期,蜀道仍被视为险途,传统送别诗多写悲情,王勃却一反常态,展现开阔气象。

作品解析

结构特点:首联实写两地风光,颔联点明共同身份,颈联突发壮语,尾联收束劝慰,四联层层递进。

语言艺术:"辅""望"二字动态描摹空间关系,"存""若"虚词转折有力,末句"无为"体现决绝态度。

思想突破:将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个体豪情,升华为普遍性的人生境界。

历史意义:开创盛唐送别诗新范式,与后期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形成呼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王勃此诗最动人处在于以地理空间的辽阔反衬精神世界的无界。三秦与五津相隔千里,却因"同是宦游人"的身份认同产生共鸣。颈联化用曹植诗句而更具普世价值,将个人友谊扩展为士人阶层的精神联盟。尾联"无为"的劝诫并非否定情感,而是以更高维度消解离别的沉重感。

范文二

诗中暗含初唐的时代密码。当六朝文人还在书写"行行重行行"的哀伤时,王勃已用"天涯若比邻"宣告新气象。这种自信源于唐帝国的疆域拓展和科举制度带来的流动可能。地理上的"天涯"被文化认同的"比邻"所征服,正是大唐文化包容力的早期体现。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阙(què)、宦(huàn)、歧(qí)

文学常识: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此诗属五言律诗,创作于高宗龙朔年间

意象体系:城阙(政治中心)、风烟(旅途艰辛)、歧路(人生抉择)

核心手法:对仗(首联、颔联)、用典暗化(曹植诗句)、虚实相生(地理之实与心理之虚)

情感把握:表面豁达中隐含仕途艰辛的体认,是青年士子特有的矛盾心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答:将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突破地理限制,体现唐人精神境界的拓展。

解析:诗句包含辩证思维,用"存"强调主观能动性,"若"完成虚实转换。

2、问:尾联"无为在歧路"与传统送别诗有何不同?

答:反对沉溺悲伤,主张理性面对离别,体现初唐士人的进取精神。

解析:"无为"并非道家思想,而是"不必如此"的劝诫,与"沾巾"形成强烈对比。

3、问:诗中"同是宦游人"包含哪些深层含义?

答:既表明共同身份,又暗示唐代文人漂泊宿命,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基础。

解析:此句为下文豁达语做铺垫,若无共同经历,则"天涯比邻"失去说服力。

二、选择题

1、"城阙辅三秦"中"辅"的意思是:

A. 辅导

B. 护卫

C. 辅助

D. 靠近

答案:B

解析:"辅"在此为动词,形容长安城垣如卫士般拱卫关中,体现都城威严。

2、下列哪项不属于本诗艺术特色:

A. 时空交错

B. 以乐景写哀情

C. 对仗工整

D. 虚实相生

答案:B

解析:全诗以豁达为主基调,非"以乐写哀",此项更适合柳永《雨霖铃》等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