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石灰吟》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石灰吟》是明代名臣于谦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以石灰自喻展现坚贞不屈的品格。本文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层层解析,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历经千次锤击万次开凿才离开深山,
面对烈火焚烧依然从容不迫。
即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
只愿将清白品格长留人世。
注释
"千锤万凿":石灰石开采过程,"锤""凿"为动词,强调艰难。
"若等闲":视若平常,体现石灰的从容气度。
"浑不怕":全然不惧,"浑"为程度副词。
"清白":双关语,既指石灰颜色,亦喻高尚节操。
创作背景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主抗敌保卫北京。此诗作于其整顿军备期间,借石灰喻己,表明为国捐躯之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四句递进,从开采、煅烧到使用,暗合人生历练过程。
2. 语言艺术:"千""万"数词强化艰辛,"若等闲"拟人化处理。
3. 思想内核:托物言志,将物理特性与人格追求完美结合。
4. 表现手法:结尾"清白"双关,实现物我合一境界。
范文一
《石灰吟》的艺术张力在于物象与人格的深度契合。首句"千锤万凿"以夸张笔法突出历练之艰,次句"若等闲"三字举重若轻,展现儒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修养。后两句中"粉骨碎身"与"清白"形成强烈对比,这种牺牲与坚守的辩证关系,正是于谦"国士精神"的写照。全诗未着一字议论,却通过石灰的物性演变,完成对士大夫精神的立体塑造。
范文二
于谦笔下的石灰具有三重人格象征。作为物理存在,它经历"锤凿-焚烧-粉碎"的苦难历程;作为精神载体,"等闲""不怕"彰显从容气度;最终"清白"的留存,实现了物质毁灭与精神永存的统一。这种"物格-人格-国格"的升华结构,与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动词皆具破坏性,而精神内核却愈发坚挺,这种对立统一正是古典咏物诗的精髓。
关于《石灰吟》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凿(záo)、浑(hún)、清白(双关词)
文学常识:咏物诗传统、于谦"救时宰相"称号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拟人化、双关修辞
意象体系:石灰象征→坚贞品格;烈火象征→严峻考验
思想内涵:儒家"杀身成仁"思想在明代的实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千锤万凿出深山"中数词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千""万"的夸张手法,强调石灰形成过程的艰难曲折。
解析:数词虚指强化历练的持续性,为后文精神表现作铺垫。
2、问:如何理解"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双重含义?
答:既指石灰的白色本质,更喻指高尚的人格操守。
解析:这是咏物诗"物我合一"的典型表现,需结合创作背景理解。
3、问:全诗体现了怎样的抒情逻辑?
答:按"物质形成-精神锤炼-价值实现"三阶段递进。
解析:每句对应不同人生境界,最终完成精神升华。
二、选择题
1、"若等闲"在诗中的情感色彩是:
A. 无奈悲凉
B. 从容坚定
C. 戏谑调侃
D. 忧郁彷徨
答案:B
解析:"若等闲"表现面对磨难的坦然态度,属积极情感。
2、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A. 白描手法
B. 托物言志
C. 虚实相生
D. 典故堆砌
答案:D
解析:本诗语言质朴,未大量用典,与前人咏物诗风格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