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其四》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本文解析盛唐边塞诗代表作《从军行·其四》,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豪情与悲慨交织的边塞情怀。
原文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蔽了连绵雪山,
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身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甲,
不攻破楼兰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青海湖,唐代与吐蕃交战要地。
长云:连绵不断的战云,象征战争阴霾。
穿金甲:金属铠甲被风沙磨穿,极言戍边之久。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处代指吐蕃。《汉书》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故。
创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赴河陇边塞,亲历唐军与吐蕃的拉锯战。此诗作于其任秘书省校书郎期间,借汉喻唐,反映盛唐文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作品解析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景蓄势,后两句抒情明志,形成由抑到扬的转折。
语言艺术:"暗""孤""穿"等动词凝练传神,构建苍凉而雄浑的意境。
思想内涵:既展现将士卫国决心,又暗含对战争残酷的隐忧,体现盛唐边塞诗"慷慨中见沉郁"的特质。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青海长云"与"孤城"构成空间张力,雪山与玉门关的意象组合,将西北战场的辽阔苍茫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转写人物,金甲磨损的细节暗示时间流逝,而"终不还"的誓言,在决绝中透出悲壮。王昌龄以浓缩的笔法,完成从宏观战场到微观个体的叙事跳跃。
范文二
"黄沙百战"四字堪称盛唐边塞诗的诗眼。黄沙象征自然环境的严酷,百战指代战争的频繁,二者叠加形成对戍边将士的双重考验。末句用汉代楼兰典故,既符合唐人"以汉喻唐"的创作习惯,又使誓词更具历史厚重感。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责任相融合的表达,正是边塞诗的精神内核。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王昌龄为"诗家天子",与高适、岑参并称边塞诗派三大家。
意象体系:雪山、孤城、玉门关构成西北边塞典型意象群。
表现手法:借代(楼兰)、夸张(穿金甲)、情景交融。
情感主旨:爱国主义与反战意识的矛盾统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青海长云暗雪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拟人("暗"字赋予云动态)、色彩对比(青黑与白的映衬)、远近构图(由湖至山的空间延伸)。
解析:开篇即营造压抑氛围,为后文抒情铺垫。
2、问:如何理解"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双重情感?
答:既表现将士必胜信念,又隐含归家无期的悲凉。
解析:盛唐边塞诗常见"豪语中含悲音"的表达方式。
3、问:诗中"穿金甲"与"终不还"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
答:前者写肉体磨损,后者显精神坚毅,形成肉体与精神的张力。
解析:这种对立统一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选择题
1、"玉门关"在唐诗中常象征:
A. 思乡之情
B. 戍边之苦
C. 异域风情
D. 建功立业
答案:B
解析:玉门关自汉代即为边塞要冲,唐诗中多借指征戍之地。
2、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语言特点:
A. 善用典故
B. 对仗工整
C. 动词精炼
D. 意象密集
答案:B
解析:本诗为七绝,不刻意追求对仗,而以气韵贯通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