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以边塞风光为背景,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象与戍边将士的孤寂形成对比,展现盛唐边塞诗的典型风格。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与考试要点。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如带蜿蜒伸向远方的白云深处,
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万丈高山之间。
羌笛何必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
因为春风从来就吹不到这玉门关外。
注释
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在此处指上游河段,"远上"表现其蜿蜒曲折的雄姿。
一片孤城万仞山: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约合八尺。极言山势之高峻。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西北少数民族乐器。《折杨柳》为乐府曲名,多抒离愁。
春风不度玉门关:度,越过。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唐代重要边关。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年间,时值唐朝与吐蕃在西北地区频繁交战。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辞官漫游,对边塞生活有深刻观察。诗中"玉门关"作为军事要塞的象征,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艰苦与思乡之情。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形成由景入情的经典结构。
2. 语言艺术:"远上""孤城""万仞"等词营造出苍茫雄浑的意境。
3. 思想内涵:通过边关荒凉与内地春色的对比,暗含对戍卒命运的同情。
4. 艺术特色:善用夸张手法(万仞山)和典故(折杨柳),增强表现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以宏大的空间构图展现边塞风貌。首句"黄河远上"将视线引向天际,次句"孤城万仞"突然收束视野,形成强烈对比。后两句巧妙化用乐府旧题,将自然现象人格化,春风不度的拟人写法,既点明地理特征,又暗喻朝廷对边关的漠视。全诗在壮美中透出悲凉,是盛唐边塞诗中的精品。
范文二
王之涣此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感的营造。前两句构成垂直空间:黄河横向延伸,孤城纵向耸立。后两句转入听觉和心理空间,羌笛声与想象中的杨柳形成通感。末句"春风不度"既是写实,又暗含多重象征:既指自然气候的严酷,也暗喻皇恩不及边关,更寄托着戍卒对家乡的思念。这种多层意蕴的交织,体现了唐诗的高度艺术成就。
关于《凉州词》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仞(rèn)、羌(qiāng)笛、度(dù)
2. 文学常识:乐府诗题《折杨柳》的典故
3. 艺术手法:夸张、对比、象征的综合运用
4. 意象分析:孤城、羌笛、杨柳、春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主旨: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边塞生活的艰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3道)
1、问:"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仞"是古代长度单位,约合八尺。这句诗描绘了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极高峻的山峦之间的景象。
解析:通过"孤城"与"万仞山"的对比,突出边关的险要和戍边的孤独。
2、问: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
答:化用乐府《折杨柳》曲调。既写戍卒吹笛思乡,又暗含对朝廷不关心边关将士的委婉批评。
解析:杨柳在内地是春光的象征,在边关却成为思乡的媒介,形成情感反差。
3、问: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对边关荒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国家边防问题的隐忧。
解析:盛唐边塞诗常有的慷慨与悲凉并存的特点,在此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选择题(2道)
1、"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度"字意思是:
A. 测量
B. 越过
C. 考虑
D. 温度
答案:B
解析:此处"度"作动词用,意为"越过",强调地理阻隔造成的差异。
2、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A. 善用典故
B. 细节描写
C. 空间对比
D. 象征手法
答案:B
解析:本诗以宏大场景描写见长,不注重细节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