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1 20:58:01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五言律诗,以野草的生命力隐喻离别的坚韧与希望。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鉴赏及考试要点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自然意象与人生哲思的融合。

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茂盛的青草,每年经历一次枯萎与繁茂。

野火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便重新生长。

蔓延的草香浸染古老道路,阳光下的翠绿连接着荒废城池。

再次送别远行的友人,茂密的草丛仿佛浸满离愁。

注释

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

枯荣:枯萎与繁荣,暗喻生命循环。

远芳侵古道:芳草香气蔓延至古道,体现空间延展性。

王孙:贵族子弟,此处指友人,典出《楚辞·招隐士》。

萋萋(qī qī):草茂盛状,谐音“凄凄”,双关离别哀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白居易时年十六岁。据《幽闲鼓吹》记载,诗人以此诗谒见顾况,获“居亦易矣”赞叹。唐代科举以“赋得体”为题的风尚,促使诗人借野草意象展现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写草的生命力,后四句转入送别主题,形成由物及人的递进。

2. 语言:“烧不尽”“吹又生”用口语化表达,体现白诗通俗中见深刻的特色。

3. 思想:以草的韧性象征友情永恒,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悲戚基调。

4. 艺术:将“枯荣”的自然规律与人生聚散结合,实现物我交融的意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野火”与“春风”的对抗意象,构成全篇精神内核。野火象征毁灭性力量,春风代表新生契机,二者交替形成张力。白居易将送别的伤感转化为对生命循环的坦然,这种超越时代的豁达,正是其诗作历久弥新的关键。

范文二

“远芳侵古道”句以嗅觉与视觉通感拓展诗意空间。草香无形却可“侵”,晴翠有色而能“接”,动词的精准运用使静态景物产生动态美感。尾联“萋萋”既实写草貌,又虚指离情,物象与心象在此达成完美统一。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白居易属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意象体系:草象征生命力/离愁,火喻指磨难,春风暗含希望。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双关谐音、时空转换。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两句体现辩证思维,常考其哲理内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 :“一岁一枯荣”反映了怎样的自然观?

:揭示草木生长消亡的自然规律,体现诗人对生命循环的认知。

解析:通过时间维度展开观察,为后文人生感悟作铺垫。

2. :分析“晴翠接荒城”中“接”字的妙处。

:动词“接”将草色与城池空间相连,增强画面延续感。

解析:炼字技巧体现白居易化平淡为神奇的语言功力。

3. :全诗如何平衡咏物与抒情?

:前六句侧重草的物性描写,尾联转入人事,实现自然过渡。

解析: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结构,体现情景交融的古典美学。

二、选择题

1. 下列对“王孙”解释正确的是:

A. 帝王子孙

B. 隐士代称

C. 贵族子弟

D. 游子统称

答案:C

解析:典出《楚辞》,唐代已演变为对友人的尊称。

2. 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A. 借景抒情

B. 直抒胸臆

C. 虚实结合

D. 对比反衬

答案:A

解析:全诗通过野草意象间接表达离别之情,属典型借景抒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