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1 19:00:02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本文解析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羁旅词代表作《苏幕遮·怀旧》,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展现其沉郁苍凉的词风与家国情怀,并提供相关考试要点分析。

原文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蓝的云天,铺满黄叶的大地,秋色与江波相连,波面浮动着青翠的寒烟。

群山映着斜阳,天水相接,芳草似无情义,一直延伸到斜阳照不到的远方。

思乡的愁绪令人黯然,羁旅的忧思挥之不去,除非夜夜有好梦,才能暂得安眠。

莫要独倚高楼望明月,苦酒入喉,终将化作相思的泪水。

注释

寒烟翠:秋日水雾泛着青冷色泽。"翠"字以视觉通感写寒意。

芳草无情:化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反衬游子有情。

黯乡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处特指思乡之痛。

酒入愁肠: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凝练表达。

创作背景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新政失败贬知邓州。时年五十八岁的词人,在秋日登高望远时,将政治失意与羁旅愁思熔铸为词。其子范纯仁《范公碑阴记》载此词"作于邓州官舍",正值西北边患未平之际,词中"乡魂"亦暗含对国事的忧虑。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写景由高到低、由近及远,形成立体空间感;下阕抒情层层递进,从"黯乡魂"到"相思泪"情感渐趋浓烈。

2. 语言艺术:"碧""黄""翠"三色对比鲜明,"化"字将抽象愁思具象为可感泪滴。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羁旅词的儿女情长,融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情怀。

4. 艺术创新:开创宋代豪放词派"以诗为词"先河,景物描写具唐人边塞诗气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中"芳草无情"的意象运用极具匠心。范仲淹将《楚辞》原型中的春草改为秋草,既符合时令特征,又强化了衰飒氛围。斜阳外的芳草既是实景,又象征无法抵达的故土与理想。这种"无理而妙"的表述,恰是词人政治理想受挫后的心理投射,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

范文二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堪称词眼。不同于李白"举杯消愁"的直白,范仲淹通过物理转化过程,展现愁绪的不可消解性。肠与泪的身体意象,将精神痛苦具象为生理反应,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异曲同工。这种"身体叙事"手法,体现了宋代文人词向内心深度开掘的特点。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黯(àn)乡魂,旅思(sì,古读去声)

2. 文学常识:范仲淹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此词属"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代表作

3. 艺术手法:上景下情结构、通感修辞(寒烟翠)、化用典故(芳草)

4. 意象体系:秋景(衰飒)、斜阳(迟暮)、高楼(孤独)、酒(愁绪)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山映斜阳天接水"在构图上有什么特点?

答:形成由近及远的三个层次——山峦、斜阳、水天交界,具有纵深感。

解析:此句运用山水画"三远法",体现宋代文人空间审美意识。

2、问:如何理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句法特点?

答:采用否定之否定的特殊句式,强调只有美梦才能暂时缓解思乡之苦。

解析:这种"排除法"表达,比直陈"夜夜难眠"更具情感张力。

3、问:全词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发展脉络?

答:从秋景引发的淡淡哀愁,到思乡的深切痛苦,最终升华为家国情怀。

解析:范仲淹将个人情绪与士大夫责任意识相结合,超越普通羁旅词。

二、选择题

1、"波上寒烟翠"的"翠"字主要表现:

A. 烟雾的形态

B. 秋水的颜色

C. 视觉感知的寒意

D. 远山的倒影

答案:C

解析:"翠"本为绿色,此处通过通感手法传递秋日的清冷感受。

2、词中"明月楼高休独倚"化用的典故出自:

A. 《古诗十九首》

B. 《登楼赋》

C. 《江南赋》

D. 《芜城赋》

答案:A

解析:源自《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但反用其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