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1 16:49:32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以简练语言抒写羁旅愁思,展现清代词人独特的婉约风格。本文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解析,系统梳理作品内涵,并提供考试重点与鉴赏范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词作。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翻过一重重山,涉过一道道水,朝着山海关方向前行,深夜里千万座帐篷亮着灯火。

风刮了一更天,雪下了一更天,嘈杂声搅碎思乡的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古称,指东北边防重镇。

聒(guō):声音嘈杂扰人。

千帐灯:康熙帝东巡时随行营帐的壮观场景。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每更约两小时。

艺术表现:叠字"一程""一更"强化行路艰辛,"碎"字具象化乡愁的撕裂感。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纳兰性德随康熙帝东巡吉林,时年28岁。作为御前侍卫,词人身处扈从队伍,目睹边塞风光却心系京师家园。清代满族贵族"从龙入关"后的矛盾心理,在此词中得到典型体现。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上下片对称布局,空间(山水)与时间(风雪)双重维度展开。

2. 语言艺术:白描手法与口语化表达,"身向""梦不成"等词组直白却深婉。

3. 意象运用:榆关、千帐灯等意象暗含民族身份认同的深层思考。

4. 情感张力:结尾"故园无此声"的对比,凸显满洲贵族对中原文化的心理归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长相思》的时空张力令人叹服。上片"山一程,水一程"以空间位移展现行军漫长,下片"风一更,雪一更"用时间流逝暗示失眠煎熬。这种时空交错的架构,使短短三十六字的词作具有史诗般的容量。尤其"夜深千帐灯"的壮阔画面与"聒碎乡心"的细腻感受形成强烈反差,恰是纳兰词"壮美其外,哀婉其中"的典型特征。

范文二

词中隐藏着满汉文化的碰撞。作为满洲正黄旗子弟,纳兰性德笔下的"榆关"既是地理分界,更是心理边界。"故园无此声"的感叹,暗示着入关三代后的满洲贵族对中原气候的不适。这种微妙的民族心理,通过风雪意象自然流露。清初词论家顾贞观评纳兰词"哀感顽艳",正是对其融合民族记忆与个人情思的精准概括。

关于《长相思》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榆关(山海关)、聒(guō)碎、更(gēng)

2. 文学常识:纳兰性德属"清词三大家",词风近李煜

3. 艺术手法:叠词运用、白描手法、对比结构

4. 意象体系:边塞意象(榆关/千帐灯)与家园意象(故园/梦)的对立

5. 情感主旨:羁旅愁思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认同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3道)

1、问:"聒碎乡心梦不成"中"聒碎"的妙处?

答:拟声词"聒"模拟风雪嘈杂,"碎"字将抽象乡愁具象化,表现思乡之情的强烈程度。

解析:动词选用体现纳兰词"即物达情"的语言特点。

2、问:下片为何强调"故园无此声"?

答:通过边塞与中原的气候对比,突出对熟悉环境的眷恋,强化思乡主题。

解析:结句的转折是纳兰词含蓄抒情的典型手法。

3、问:全词如何体现"哀感顽艳"的风格?

答:壮阔的"千帐灯"场景与细腻的"乡心"感受结合,刚柔相济中见深婉。

解析:此风格是纳兰融合豪放与婉约的独创。

二、选择题(3道)

1、"榆关"在词中指代:

A. 嘉峪关

B. 山海关

C. 居庸关

D. 玉门关

答案:B

解析:榆关是山海关古称,清代东北边防要地。

2、下列不属于本词艺术特点的是:

A. 典故密集

B. 叠词运用

C. 白描手法

D. 对比结构

答案:A

解析:本词语言浅近,几乎不用典故。

3、对"千帐灯"理解正确的是:

A. 虚写想象中的军营

B. 实写皇帝东巡仪仗

C. 比喻天上繁星

D. 代指边塞烽火

答案:B

解析:据《康熙起居注》记载,此次东巡随行人员达三万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