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1 16:28:45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本文解析林则徐被贬伊犁途中所作七律,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展现其爱国情怀与家国担当,为读者提供文学分析与考试要点。

原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力量微薄却责任重大,长久心力交瘁;

若再勉强支撑,衰病之躯定然难以为继。

只要对国家有利,生死都可置之度外;

岂能因个人祸福而逃避或迎合?

贬谪生活恰是皇恩深厚;

守拙安分,正适合做个戍边士卒。

且与老妻笑谈古人轶事;

试着吟诵"断送老头皮"的诗句解闷。

注释

力微任重:暗指虎门销烟后政治处境艰难

苟利国家生死以:化用《左传》"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养拙:守拙,指收敛锋芒

老头皮:典出《宋史·杨朴传》,喻豁达面对厄运

艺术表现:颔联对仗工整,颈联反语达意,尾联以典自嘲

创作背景

1841年夏,林则徐因禁烟运动遭贬,自浙江镇海赴戍伊犁。此诗作于西安病滞期间,时年五十六岁。此前道光帝将广东战败归咎于其"轻启边衅",实则清廷战和不定导致溃败。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起承转合分明,前两联直抒胸臆,后两联曲笔达意

2. 语言艺术:"谪居"句反语讽刺,"养拙"句双关自嘲

3. 思想内核:将儒家"杀身成仁"精神提升至新境界

4. 情感张力:表面平静叙述中蕴含巨大悲愤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七字,实为林公精神之结晶。这种将个人命运完全系于国家利益的价值观,超越了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的局限。尾联看似闲笔,实则以杨朴故事自喻,暗示即便断送性命也要坚守气节。这种寓庄于谐的笔法,正是中国士人面对厄运时的典型表达方式。

范文二

颈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堪称反语修辞典范。表面感念皇恩,实则暗讽朝廷忠奸不分。林则徐将戍边称为"养拙",这种自我贬抑中透着倔强。全诗最动人处在于:一位花甲老人,在政治风暴中仍保持着精神的高度清醒,用诗歌完成对历史正义的坚守。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称号

字词读音:戍(shù)、谪(zhé)、拙(zhuō)

典故出处:"老头皮"典出《宋史·杨朴传》

意象分析:"衰庸"象征政治困局,"戍卒"代指忠而被谤

艺术手法:反语、用典、对仗的复合运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如何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思想内涵?

答:体现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的崇高精神,源自儒家"成仁取义"又超越传统忠君观念。

解析:此句成为后世爱国名言,需结合鸦片战争背景理解。

2、问:"戏与山妻谈故事"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用典(杨朴故事)、白描(夫妻对话)、以乐景写哀情。

解析:表面轻松闲适,实则暗含巨大悲怆。

3、问: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格境界?

答:在政治打击下仍保持坚定信念,展现"宠辱不惊"的士大夫风骨。

解析:需结合林则徐"海纳百川"的胸襟作答。

二、选择题

1、"养拙"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

A. 隐居修行

B. 收敛锋芒

C. 装疯卖傻

D. 辞官归田

答案:B

解析:结合"戍卒"身份理解其政治隐喻。

2、下列对本诗风格判断正确的是:

A. 豪放洒脱

B. 沉郁顿挫

C. 清新自然

D. 绮丽婉约

答案:B

解析:杜诗风格影响明显,外柔内刚。

3、与"岂因祸福避趋之"思想最接近的是: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 留取丹心照汗青

C. 位卑未敢忘忧国

D.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案:B

解析:均强调超越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