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1 16:49:32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以潼关为背景,通过怀古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群山仿佛聚集在一起,黄河波涛汹涌咆哮,潼关内外地势险要。

遥望西都长安,心中犹豫徘徊。

经过秦汉故地令人伤感,昔日万间宫殿都已化为尘土。

王朝兴盛,百姓受苦;王朝衰亡,百姓同样受苦。

注释

峰峦如聚:山峰仿佛聚集,形容山势连绵。"聚"字赋予静态山峦以动态感。

波涛如怒:黄河波涛似在发怒,拟人手法突出水势汹涌。

山河表里:内外山河,指潼关内外地形险要。

西都:指长安,汉唐故都,今西安。

宫阙万间:秦汉宫殿建筑群,象征昔日繁华。

兴,百姓苦:王朝更替中百姓始终受苦,揭示历史循环的悲剧。

创作背景

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奉命赈灾途中经潼关。目睹灾民惨状,联想到秦汉以来潼关见证的王朝兴衰,写下这首怀古之作。作者时年60岁,历经宦海沉浮,对民生疾苦有深切体会。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六句写景怀古,末两句议论,由具体到抽象,符合散曲"卒章显志"传统。

2. 语言艺术:"聚""怒"等动词生动传神,对仗工整中见变化。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怀古主题,直指阶级矛盾本质,体现民本思想。

4. 艺术手法: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通过潼关一地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历史哲思。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动人处在于历史洞察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开篇"峰峦如聚"三句,以拟人手法勾勒潼关险要,为后文怀古铺设苍茫背景。"伤心秦汉"二句时空跳跃,将万间宫阙与一抔黄土并置,形成强烈反差。结尾"兴亡"之叹超越个人感伤,直指封建王朝更替的残酷本质。张养浩以赈灾官员视角观照历史,使作品具有同时代怀古之作罕见的现实深度。

范文二

这首小令展现元散曲"豪辣灏烂"的典型风格。"波涛如怒"的激越笔调,与"宫阙万间"的沧桑意象,共同构成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作者巧妙运用数字对比:"万间"极言昔日之盛,"做了土"写尽今日之衰。最精警处在于末句以百姓之苦为历史定论,打破"兴亡周期率"的思考,较之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更具批判锋芒,体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本质的深刻认识。

关于《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踌躇(chóu chú)、宫阙(què)、峰峦(luán)

2. 文学常识:张养浩为元代散曲大家,此作为"山坡羊"曲牌代表作

3. 艺术手法:拟人(如聚、如怒)、对比(宫阙与土)、卒章显志

4. 思想内涵:揭示封建王朝更替中百姓永恒苦难的历史观

5. 意象分析:潼关象征历史见证者,黄河波涛暗示时代动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3道)

1、问:"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答:拟人手法,赋予山河以人的情感动态。

解析:"聚""怒"二字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增强画面感染力。

2、问:结尾两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揭示无论王朝兴衰,受苦的都是普通百姓的历史规律。

解析:突破传统怀古模式,体现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3、问:全曲的情感基调如何?

答:沉郁悲愤中蕴含深切的人文关怀。

解析:通过历史沧桑感抒发对现实民生的忧虑。

二、选择题(3道)

1、"山河表里潼关路"中"表里"的意思是:

A. 内外

B. 表面

C. 衣服

D. 表达

答案:A

解析:"表里"指潼关内外险要地形。

2、下列不属于本曲艺术特色的是:

A. 情景交融

B. 卒章显志

C. 直抒胸臆

D. 含蓄委婉

答案:D

解析:本曲结尾议论直白犀利,非含蓄风格。

3、作者创作时途经潼关的主要目的是:

A. 游览古迹

B. 赈济灾民

C. 赴任新职

D. 隐居山林

答案:B

解析:1329年张养浩为赈济关中大旱而西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