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时间:2025-08-11 16:30:17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

本文解析谭嗣同绝命诗《狱中题壁》,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展现戊戌志士的壮烈情怀,并提供相关考试知识点与试题解析。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

看见有人家便想去投宿,心中怀念着张俭的遭遇;

强忍死亡之痛等待时机,如同杜根忍辱偷生。

我横握长刀仰天大笑,

无论生死,肝胆相照的志士都如昆仑山般巍峨。

注释

望门投止(zhǐ):逃亡途中见人家便投宿。张俭:东汉党锢之祸中逃亡的义士,百姓因敬重他而冒险收留。

忍死须臾:强忍濒死之苦等待转机。杜根:东汉谏官,遭太后命人装入口袋摔打,装死逃生后隐姓埋名。

横刀向天笑:以刀锋指向苍穹大笑,象征直面死亡的豪情。

两昆仑:喻指康有为与梁启超,或泛指维新志士的崇高精神如昆仑山巍然屹立。

创作背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逃亡,于北京浏阳会馆被捕。此诗写于刑部监狱墙壁,临刑前用炭条题写。作者借古喻今,以张俭、杜根自比,表达对维新事业的坚定信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用典言志,后两句直抒胸臆,由隐至显,情感层层递进。

2. 语言风格:凝练如刀,动词“横”“笑”极具张力,尾句比喻雄浑悲壮。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变革相连,体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牺牲精神。

4. 艺术手法:双典对举强化悲剧色彩,“昆仑”意象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气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横刀向天笑”五字如金石铿锵,将书生赴死的从容与侠客的狂放熔铸一体。谭嗣同化用张俭、杜根之典,却摒弃了传统士大夫的悲戚,以“两昆仑”重构士人精神高度——不再囿于忠君,而是指向民族觉醒的集体人格。这种将个体生命价值与时代变革紧密联结的生死观,标志着近代知识分子精神的转型。

范文二

末句“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地理意象完成精神造像。昆仑山在传统文化中既是天帝居所,又是黄河源头,谭嗣同借此将维新志士的抉择神圣化:康梁的“去”为保存火种,自己的“留”以血醒民,二者如昆仑双峰并峙。这种超越生死的价值判断,突破了“舍生取义”的传统范式,赋予殉道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关于《狱中题壁》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投止(zhǐ)、须臾(yú)、肝胆(gān dǎn)

文学常识:戊戌六君子、晚清诗界革命、绝命诗文体特征

艺术手法:用典(张俭、杜根)、比喻(两昆仑)、动作描写(横刀笑)

思想情感: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改革者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诗中“张俭”“杜根”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以东汉党锢之祸中的义士类比自身遭遇,既表明维新变法的正义性,又暗示历史悲剧的重演。

解析:用典增强历史厚重感,双典并列形成“逃亡-忍死”的叙事张力。

2、问:赏析“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动作描写。

答:通过“横刀”“笑”两个动态细节,塑造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动词选择充满戏剧张力。

解析:动作描写是古典诗歌常见手法,此处突破文人诗含蓄传统,具有现代性。

3、问:如何理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深层含义?

答:表面写康有为逃亡与自己赴死的不同选择,实则强调二者精神同样崇高,体现对维新事业的整体思考。

解析:需结合戊戌变法史实,注意“肝胆”“昆仑”的象征意义。

二、选择题

1、“忍死须臾”中“须臾”的意思是:

A. 长久等待

B. 短暂时间

C. 痛苦忍耐

D. 突然爆发

答案:B

解析:须臾为古代计时单位,此处指忍辱等待转机的短暂时间。

2、下列对诗歌情感理解正确的是:

A. 表达对清政府的愚忠

B. 流露对逃亡的悔恨

C. 展现改革者的悲壮

D. 抒发个人失意之情

答案:C

解析:全诗核心是“血荐轩辕”的殉道精神,与个人得失无关。

3、与“两昆仑”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孤帆远影碧空尽

B. 二月春风似剪刀

C. 山河破碎风飘絮

D. 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B

解析:B项为明喻,与“两昆仑”以物喻人的手法一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