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教案

时间:2025-08-12 19:00:02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针对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概念》设计,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和互动探究,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掌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初探集合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概念理解:掌握集合的定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理解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符号运用:熟练运用∈、∉、⊆等集合符号,能正确判断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应用能力:能运用集合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分类问题、逻辑判断问题

二、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导入(8分钟)

情境创设:展示教室里的物品(书本、粉笔、课桌等)和同学们的书包物品

互动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要把这些物品分类,可以怎么分?你们觉得什么是集合?"

概念引导: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集合的定义"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

概念探究活动(15分钟)

分组任务:

A组负责用列举法表示"班级里戴眼镜的同学"这个集合

B组负责用描述法表示"大于5小于10的整数"这个集合

C组负责用维恩图表示"既是班长又是数学课代表的同学"

展示交流: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符号运用练习(12分钟)

游戏互动:设计"符号连连看"游戏,将符号∈、∉、⊆与实际例子匹配

例题解析: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判断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小组竞赛:设置快速判断题,看哪组能最快最准确地判断各种关系

课堂小结(5分钟)

概念梳理:通过师生互动,完成"集合的三大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填空

延伸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集合的思想来分类?"激发学生联系实际

第二课时:走进函数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概念理解:掌握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

图像分析:能通过函数图像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基本性质

应用能力:能建立简单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学过程

生活实例引入(10分钟)

展示两组实例:

①自动售货机的价格与商品对应关系

②学生身高与体重的对应关系

思考讨论:

"这两个例子中,输入和输出之间有什么关系?"

"什么样的对应关系才能称为函数?"

概念探究活动(15分钟)

任务分工:

小组1: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函数

小组2:分析y=x²和y=1/x是否是函数,为什么

小组3:绘制简单的函数图像,分析其性质

交流分享:各组代表展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应用实践环节(12分钟)

实际问题:

"某商场促销活动:满100减20,满200减50,如何建立消费金额与实际支付金额的函数关系?"

分组解决:学生分组讨论,建立函数模型,展示解决方案

总结提升(3分钟)

视频展示:播放函数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总结升华:引导学生理解函数思想的重要性

课后练习

作业题目(任选其一):

《生活中的函数》——列举3个生活中的函数实例,并说明其定义域和对应关系

《函数图像分析》——选择一种函数类型,绘制其图像并分析性质

鼓励语:希望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