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教案

时间:2025-08-14 13:00:02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和互动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脉络,掌握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等知识点,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第一课时:探寻远古人类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与特征,理解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化石图片,培养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能用时间轴梳理远古人类发展脉络

情感目标:激发对祖先智慧的敬佩之情,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时空隧道导入(8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人类进化史》动画片段,展示"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

互动提问:"同学们注意到视频中人类外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和什么有关?"

实物展示:出示石器模型(可请学生触摸观察),引出"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观点

考古探秘活动(15分钟)

分组任务:

A组:分析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完成"我国最早人类"信息卡(年代、发现地)

B组:观察北京人头骨复原图,讨论"前额低平""眉骨突出"说明什么

C组:用黏土模拟制作打制石器,体验原始人劳动智慧

趣味竞赛: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其他组补充评分,最佳考古组获得"小考古学家"勋章

火种传递实验(12分钟)

情境模拟:黑暗教室中点燃蜡烛(安全演示),让学生感受光明与温暖

小组讨论:"没有打火机的原始人可能怎样取火?火能帮助他们做什么?"

史料分析:阅读《韩非子》"燧人氏钻木取火"记载,理解传说背后的历史真实

课堂总结(5分钟)

时间轴填空:师生共同完成"170万年前→70-20万年前→_____"的远古人类发展脉络

延伸思考:"如果穿越到北京人时代,你会带哪三样现代物品帮助他们?"激发创造性思维

第二课时:走进原始农耕生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特征,理解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表格培养归纳能力;能模仿考古报告描述文物价值

情感目标:感受农耕文明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培养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过程

农耕文明对比(10分钟)

展示两组文物:

①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化石和骨耜

②半坡遗址的粟粒标本和人面鱼纹彩陶盆

思考讨论:"南方的工具为什么多用骨制?彩陶上的图案可能代表什么含义?"

地理点拨:结合地图讲解长江/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差异对农耕的影响

原始村落探访(15分钟)

任务分工:

小组1:设计河姆渡干栏式房屋模型,说明防潮防洪的优点

小组2:编排半坡人制作陶器的情景剧,突出"泥条盘筑"工艺

小组3:对比两地纺织工具(纺轮vs织机),分析技术进步表现

成果展示:各小组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接受其他组"考古提问"

文物解说工坊(12分钟)

写作指导:

"这件_____(文物名称)告诉我们,当时人们已经掌握_____技术,说明_____"

实践训练:学生任选课文中文物图片,撰写150字解说词

优秀展评:模拟博物馆讲解员进行现场解说,同学互评解说内容的准确性

文明传承拓展(3分钟)

视频观赏:《一粒稻米的万年旅程》节选,展现农耕文明延续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保留的原始智慧"(如腌菜、编筐等)

课后练习

实践作业(任选其一):

《原始人日记》:以第一人称描写一天的生活,需包含3个以上历史知识点

《文物推荐卡》:为你感兴趣的远古文物制作图文介绍卡,说明其历史价值

鼓励语:期待同学们用创意点亮历史,让古老的文明在我们手中焕发新的光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