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以下是《水》单元详细教案,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科学知识。
第一课时:探索水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观察能力:通过感官观察和简单实验,准确描述水的颜色、气味、流动性等物理特征,能区分水与其他液体(如牛奶、醋)的差异
实验技能:学会使用量筒、滴管等工具测量水量,完成“水的形状变化”实验,记录至少3种不同容器中水的形状变化
科学思维:初步建立“水没有固定形状”的概念,能用“水会随着______改变形状”的句式解释现象,培养实证意识
二、教学过程
水的神秘盒子(8分钟)
多感官体验:准备不透明盒子内装水袋、冰块、温水瓶,让学生闭眼触摸并猜测内容物
互动提问:“摸到不同物品时有什么感觉?它们可能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凉凉的”“会流动的”)
词语银行:板书学生描述的词汇(如“透明”“湿润”“流动”),通过“词语开花”游戏拓展近义词
实验小侦探(15分钟)
分组任务:
A组:用量筒比较50ml水在不同容器中的高度,完成“水的旅行”记录表
B组:用滴管将水滴在不同材质(纸、玻璃、塑料)上,观察扩散现象
C组:将冰块放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用计时器记录融化速度
实验汇报:各组用“我们发现水会______”句式分享结论,教师用思维导图汇总关键发现
形状变变变(12分钟)
示范操作:教师将水倒入气球、方盒、细管中,引导学生描述形状变化
探究问题:“为什么水在气球里是圆的,在盒子里是方的?”鼓励学生用“因为…所以…”回答
生活链接:展示河流、雨滴、水坑图片,讨论“大自然中水的形状从哪里来”
课堂小结(5分钟)
填空总结:通过师生问答完成“水是______(颜色/气味)、______(会/不会)流动、______(有/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
延伸思考:“如果水有固定形状,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激发想象力
第二课时:珍惜生命之源
一、教学目标
科学认知: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能正确排序“蒸发→凝结→降水”的循环环节
情感态度:通过缺水地区案例,建立节水意识,能说出至少3种校园节水方法
实践应用:设计简易净水装置(如纱布+石子+活性炭),观察浑浊水的过滤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小雨滴的旅行(10分钟)
情境动画:播放《小水滴历险记》片段,展示从海洋到云朵再到雨滴的过程
排序游戏:分发“蒸发”“云朵”“下雨”等图片卡,小组合作排列水循环顺序
互动问答:“如果没有太阳,水循环还能进行吗?”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来源
节水大作战(15分钟)
数据冲击:对比展示每人日均用水量(200L)与干旱地区儿童取水距离(步行6公里)
小组讨论:
组1:分析校园洗手池用水情况,提出改进方案
组2:设计“节水小卫士”宣传标语(如“关小水龙头,地球不流泪”)
组3:用肢体动作演示错误和正确的用水方式
行动倡议:共同制定《班级节水公约》,签名承诺
净水工程师(12分钟)
材料探索:观察污水样本,讨论“哪些方法能让水变干净”
实践操作:分组用塑料瓶制作三层滤水装置(从上至下:棉花→细沙→小石子)
对比实验:记录过滤前后水的透明度变化,用★级评分
创新思考:“如果要过滤更脏的河水,我们的装置需要增加什么?”
拓展延伸(3分钟)
视频观看:播放《蓝色星球》水生态片段,感受水的生命价值
情感升华:学生闭眼倾听水流声,分享“如果没有水…”的想象
课后练习
实践任务(任选其一):
《家庭水足迹调查》——记录家人一天用水情况,用图表形式呈现
《神奇的水实验》——尝试用蔬果(如芹菜)做毛细现象观察,拍照记录变化过程
鼓励语:小小科学家们,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继续探索水的奇妙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