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李白《将进酒》原文和鉴赏

李白《将进酒》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4 09:45:01

李白《将进酒》原文和鉴赏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豪放奔涌的语言抒写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主题,同时暗含怀才不遇的愤懑。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千古名作。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可曾见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奔腾入海永不回头?

你可曾见高堂明镜中突生白发,清晨还如青丝傍晚已成雪白?

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欢乐,别让金杯空对明月。

上天赋予我才华必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终会再来。

宰杀牛羊尽情作乐,定要一气喝下三百杯。

岑勋先生,元丹丘老友,快喝酒,杯莫停。

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细听。

钟鸣鼎食的富贵不足艳羡,只愿长醉不愿清醒。

自古圣贤都孤独寂寞,只有饮酒者留下美名。

当年曹植设宴平乐观,一斗酒值万钱纵情欢谑。

主人为何说钱不够?只管买酒来对饮。

名贵的五花马,值钱的千金裘,叫孩儿统统换美酒,与你们一同消解万古忧愁。

注释

【将进酒】乐府旧题,"将"读qiāng,意为"请"。

【高堂】高大的厅堂,此处指父母。

【金樽】精美的酒器,樽读zūn。

【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钟鼓指乐器,馔玉指美食。

【陈王】曹植封陈王,其《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句。

【五花马】名贵马匹,马鬃修剪为五瓣。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已八年,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饮宴时所作。政治失意与经济困顿双重压力下,诗人借酒抒怀,既宣泄愤懑又展现旷达。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以两个"君不见"领起巨大时空意象,中间穿插劝酒辞与议论,结尾以典当贵重物品的夸张举动收束,形成情感浪涌。

2. 语言艺术:杂言句式参差错落,"三百杯""万古愁"等数量词强化气势,多处使用顶针修辞增强语流。

3. 思想内涵:表层宣扬及时行乐,深层揭露封建时代才智之士的生存困境,结尾"万古愁"三字点破千古文人共同悲慨。

4. 表现手法:将自然意象(黄河)、人生意象(白发)、历史典故(陈王宴)熔铸为有机整体,想象雄奇,比喻惊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将进酒》的悲剧内核藏在豪饮狂欢的表象之下。开篇两组"君不见"构成强烈对比:黄河奔涌象征永恒的自然法则,白发骤生暗示脆弱的人生限度。诗人试图用"三百杯"的豪饮对抗这种局限,但"万古愁"的最终坦白,揭示出狂欢不过是苦闷的暂时麻醉。这种清醒中的沉醉,比单纯的颓废更具震撼力。

范文二

李白对饮酒场景的描写具有仪式化特征。"烹羊宰牛"的隆重准备,"杯莫停"的持续催促,"倾耳听"的专注姿态,共同构成具有宗教意味的饮酒仪式。诗人将世俗的宴饮提升为生命庆典,通过酒神精神的张扬,完成对现实秩序的精神超越。这种狂欢化书写,正是盛唐气象在诗歌领域的典型呈现。

关于《将进酒》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将(qiāng)、樽(zūn)、馔(zhuàn)、谑(xuè)、沽(gū)

2. 文学常识:乐府旧题、歌行体、盛唐气象、浪漫主义特征

3. 艺术手法:夸张(三百杯)、用典(陈王宴)、比喻(朝雪暮丝)、对比(永恒与短暂)

4. 核心意象:黄河水、明镜白发、金樽明月、万古愁

5. 情感脉络:豪放→愤激→旷达→悲怆的螺旋式推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会须:__________

(2)径须:__________

答案:

(1)应当,必须

(2)直接,毫不犹豫

解析:两个"须"字均表肯定语气,前者强调必要性,后者强调即时性。

二、主旨理解

题目:"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古来圣贤皆寂寞"是否矛盾?

答案:表面矛盾实则统一。前者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坚信,后者揭露现实境遇;自信愈强,愈反衬出现实压制下的巨大苦闷。

解析:需结合李白"赐金放还"的遭遇理解诗句深层含义。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艺术效果。

答案:夸张手法压缩时间,比喻将白发比作雪,突出人生骤老;与黄河意象形成微观/宏观的双重时间参照。

解析:时间意象的强烈对比是理解全诗情感基调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