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和鉴赏

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21 12:15:01

梁启超《论毅力》原文与深度解析

本文系统梳理梁启超《论毅力》的完整文本、白话译文及学术鉴赏,重点剖析其论证逻辑与思想价值,为理解近代启蒙思想提供关键文本参照。

原文

《论毅力》

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译文

古往今来事业成败事例众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

探究其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

结论是:具备毅力者终将成功,反之必然失败。

注释

【莽然不一途】莽然:纷繁复杂貌;不一途:路径各异

【要】探究、归纳,体现论证的严谨性

【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文言判断句式

创作背景

1902年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在《新民丛报》发表的系列政论之一。时值戊戌变法失败第四年,作者通过毅力主题重振改革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设问-立论-例证"的三段式,符合新文体说理规范

2. 语言特色:文言白话化,善用排比("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的递进分类)

3. 思想内核:将传统"锲而不舍"精神注入近代国民性改造理论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论毅力》最显著的特点是逻辑力量与情感张力的统一。开篇以"成败之林"的宏大视角切入,通过"要其何以成"的设问建立论证框架。文中列举三类人的毅力表现时,采用"非至强之人"、"其次弱者"的递进式分类,使说理具有数学般的严密性。而"譬诸操舟"的比喻,又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感意象,体现了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的独特文风。

范文二

该文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价值不容忽视。梁启超将传统儒家"自强不息"精神与达尔文进化论结合,提出"毅力为竞争之本"的现代命题。文中"逆水行舟"的意象,既化用《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的古训,又暗合斯宾塞社会进化理论,这种中西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典型反映了维新派的知识建构方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莽然(mǎng rán)、要(yāo,动词)、蘧(qú,突然)

2. 文学常识:新文体特征、报章体源流

3. 核心论点:毅力与成败的因果关系

4. 论证方法:归纳推理、类比论证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义

(1)莽然:__________

(2)要其何以成:__________

答案:

(1)纷繁复杂的样子

(2)探究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论断具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性?

答案:针对戊戌变法后改革受挫的社会现实,强调持久奋斗的必要性,为维新派提供精神支撑。

三、论证分析

题目:说明"譬诸操舟"论证手法的效果

答案:通过行舟比喻将抽象事理具象化,使"逆顺境遇与毅力关系"的论述更易被读者接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