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朱自清《匆匆》原文和鉴赏

朱自清《匆匆》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9 11:00:02

朱自清《匆匆》原文与深度解析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以细腻笔触探讨时间流逝的永恒命题,通过具象化的自然意象和内心独白,展现现代人对生命存在的哲思。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核。

《匆匆》原文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白话译文

燕子飞走了还会再飞回来;

杨柳枯萎了还会再返青;

桃花凋谢了还会再绽放。

可是请告诉我,

为什么我们的时光一去不返?

难道是被谁偷走了吗?

那偷走时间的人藏在哪儿?

或者是时间自己逃走了?

它们现在又去了何方?

注释

"燕子"句:以候鸟迁徙规律反衬时间不可逆,三个排比句构成自然循环的意象群。

创作背景

1922年创作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期间。五四运动退潮后,知识分子普遍存在时代焦虑,朱自清时年24岁,正处于对生命价值与时间意义的思考高峰期。白话文运动推动下,散文诗成为新文学的重要实验载体。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首段自然意象排比铺垫,中段设问转折,尾段自我诘问,形成"物象-设问-内省"的三段式。

2. 语言艺术:口语化表达中嵌入文言虚词"罢",新旧语体交融;"偷""逃"等动词选用体现现代汉语的活力。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惜时"主题的训诫色彩,展现现代人面对时间的主体性困惑,具有存在主义思考雏形。

鉴赏范文

范文一:循环与线性的时间悖论

文本表层的自然物象循环(燕子、杨柳、桃花)与深层的人类时间线性流逝形成尖锐对立。朱自清刻意选用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作为参照系,通过生物钟与机械时间的错位感,凸显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特有的时间焦虑。三个"再"字的重复使用,在音韵上强化了循环的必然性,反衬出"一去不复返"的残酷现实。

范文二:对话式书写的现代性

文中"聪明的,你告诉我"的突然发问,打破了传统散文的独白模式。这种虚拟对话的叙事策略,既继承了《天问》的诘问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心理描写的技巧。第二人称的介入使读者从旁观者变为思考参与者,在"你-我"关系中构建起共情空间。这种互动性书写,正是五四时期文学平民化转向的典型体现。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语:徘徊(pái huái)指来回走动;涔涔(cén cén)形容汗、泪等不断流下。

2. 文学常识:本文体裁为散文诗,兼具散文形式与诗意内核,代表新文学初期文体实验成果。

3. 艺术手法:对比(自然循环vs时间流逝)、拟人(偷时间)、排比(首段三句)。

4. 思想内涵:对时间不可逆性的哲学思考,体现五四青年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徘徊:__________

(2)涔涔: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犹豫不决

(2)形容泪水不断流淌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时间观?

答案:否定传统循环时间观,认识到现代时间的不可逆性,在追问中体现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燕子去了"三句排比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自然物象的循环往复,反衬人类时间的线性流逝;整齐句式增强节奏感,为下文转折蓄势。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匆匆》的现代意义。

答案示例:在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文本提醒我们警惕时间异化,既要珍惜时光,也要避免成为时间的奴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