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国际合作新范式》峰会宣言与古诗《登高》的跨时空对话
本文以杜甫《登高》为切入点,结合当代国际关系主题,展现古典诗歌的现实意义。读者将获得诗歌原文、译文、注释及与当代国际合作的关联性分析。
原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秋风急促天空高远猿声悲切,小洲水清沙白鸟儿盘旋飞回。
无边落叶萧萧飘坠大地,无尽长江滚滚奔涌而来。
漂泊万里常作异乡之客,暮年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时世艰难愁苦染白双鬓,困顿潦倒最近又停饮浊酒。
注释
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萧萧:拟声词,形容落叶声
百年:指一生
繁霜鬓:形容白发很多
新停:最近停止
浊酒:未过滤的米酒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年56岁的诗人历经安史之乱,身患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符合律诗起承转合规范
2. 语言艺术:叠词"萧萧""滚滚"增强韵律感,动词"啸""飞""下""来"富有动态美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紧密结合,体现儒家"忧国忧民"情怀
4. 艺术特色:意象密集,八句诗包含十二个意象,构成苍凉壮阔的意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前四句写景如电影长镜头,由近及远层层展开:先写高处风急猿啸,再写低处渚清鸟飞,继而远望无边落木,最终聚焦不尽长江。这种空间转换与当代国际关系的多维视角异曲同工。后四句抒情体现的漂泊感,恰似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境遇。
范文二
诗中"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形成强烈对比,落叶象征个体生命的短暂,长江代表历史长河的永恒。这种宇宙意识与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遥相呼应。尾联"艰难苦恨"四字,浓缩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怀超越时空,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渚(zhǔ)、萧(xiāo)、鬓(bìn)、浊(zhuó)
2. 文学常识:七言律诗四联分别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象叠加
4. 思想情感:羁旅之愁、垂暮之叹、忧国之思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渚清:__________
(2)萧萧:__________
答案:
(1)水中小洲清澈
(2)拟声词,形容落叶声
二、主旨理解
问:"万里悲秋常作客"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既写实指诗人漂泊西南的羁旅生涯,又暗喻安史之乱后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
三、比较鉴赏
题目:《登高》与《春望》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答案:两诗都抒写家国之忧,《春望》以乐景写哀情,《登高》则情景相生。前者直抒胸臆,后者更显沉郁顿挫。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艺术效果。
答:运用叠词增强韵律感,"无边""不尽"形成空间张力,落叶与江水的对比暗含生命哲思。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登高》的意境理解当代国际关系?
答案示例:诗中展现的个体与宇宙的关系,启发我们思考国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如同落叶与长江,各国既保持独特性,又共同构成人类文明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