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和鉴赏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7 12:15:02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与深度解析

纳兰性德以拟古决绝词形式,借女子口吻道尽人生聚散无常,词风哀婉深邃,是清代词坛“哀感顽艳”风格的代表作。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进行全面剖析。

原文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

如果人生永远停留在初遇时的美好,又怎会有秋扇见捐的悲凉。

轻易就改变了旧日情意,反倒说人心本就容易变迁。

像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盟誓,夜半私语最终也无怨无悔。

怎比得上那薄情的锦衣郎,当年也曾许下比翼连枝的誓言。

注释

“秋风悲画扇”:典出班婕妤《怨歌行》,秋扇象征被弃。

“骊山语”:指唐玄宗与杨贵妃长生殿盟誓事,见《长恨歌》。

“泪雨霖铃”:用《明皇杂录》中玄宗闻雨铃思贵妃典故。

“比翼连枝”:化用《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纳兰性德在侍卫生涯中目睹官场倾轧,结合自身婚姻变故,借古乐府决绝体抒怀。词题“柬友”实为自伤,反映清初贵族文人面对理想幻灭的普遍心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以反问起兴,下阕用典对比,形成今昔映照的环形结构。

2. 语言艺术:“若只如”三字劈空而来,“却道”转折冷峻,虚词运用极具张力。

3. 思想内涵:表面写男女离情,实则寄托对纯真理想的追悼,具有哲理性思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人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七字,道尽人类永恒的情感困境。秋扇意象的运用,将时间流逝带来的伤害具象化,比直接抒情更具冲击力。下阕突然转入历史时空,用李杨爱情反衬现实薄幸,这种时空跳跃手法,正是纳兰词“以血书者”特质的体现。

范文二

全词暗含三重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誓言与背叛的对比,历史与当下的对比。看似怨怼之语,实为对纯真本性的呼唤。“终不怨”三字尤见功力,将绝望中的坚守写得力透纸背,这种“怨而不怒”的表达,深得《诗经》《楚辞》比兴传统精髓。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纳兰性德属满洲正黄旗,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2. 核心意象:秋风画扇(弃妇)、骊山夜语(坚贞)、比翼连枝(盟誓)。

3. 艺术手法:反诘句式、典故叠用、今昔对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等闲”在词中的含义。

答案:轻易、随便。

解析:此处强调人心变迁的轻易性,与下句“却道”形成反讽。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哲理内涵。

答案:揭示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人类困境,表达对纯粹情感的追慕。

解析:此句超越具体情事,上升为普遍性的人生体验。

三、典故分析

题目:说明“泪雨霖铃”典故的运用效果。

答案:以玄宗思念贵妃的典故,反衬现实中的情义消亡,增强历史纵深感。

解析:用帝王爱情作比,突出词人“古今同慨”的创作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