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原文和鉴赏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以战乱中的春日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本文将从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作品解析及鉴赏范文等方面,全面解读这首经典诗作。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残破,山河依旧;城池春来,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而落泪;怨恨离别,闻鸟鸣而心惊。
战火连绵已过三月;一封家书珍贵如万金。
白发越搔越稀疏,几乎无法插住发簪。
注释
国破: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
草木深:草木茂盛,暗指人烟稀少。
感时:感伤时局动荡。
恨别:怨恨与家人分离。
烽火:古代战争信号,此处指战事。
家书:家信。
抵:值。
白头:白发,指年老。
浑欲:几乎要。
不胜簪:插不住发簪,形容头发稀疏。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被困于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此时唐军与叛军激战正酣,诗人目睹国都沦陷、民生凋敝,写下这首饱含忧愤的五言律诗。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写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怀,形成由景及情的完整脉络。
2. 语言:凝练深沉,"溅泪""惊心"等动词运用精妙,强化情感张力。
3. 思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体现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4.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对仗工整而不失自然;虚实相生,以小见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春望》最动人处在于将宏大历史叙事转化为细腻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开篇即形成强烈反差:永恒的山河与易逝的王朝构成鲜明对比。三四句运用移情手法,使无情之花鸟皆着悲色,这种"以我观物"的写法深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创痛。尾联通过"搔白头"的细节描写,将抽象的忧思具象化,完成由社会关怀到生命体验的升华。
范文二
杜甫此诗创造了独特的战争美学。在"城春草木深"的意象中,自然生机与人间荒凉形成悖论式并置。诗人以"家书抵万金"的夸张表达,揭示了战乱时期最朴素的人性需求。全诗处处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情感深沉而不直露,节奏顿挫而有力度,在严整的律诗格律中灌注了动荡时代的精神气质。
关于《春望》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搔(sāo)、簪(zān)、抵(dǐ)、溅(jiàn)
2. 文学常识:五言律诗、安史之乱、沉郁顿挫风格
3. 知识要点:乐景写哀情、移情手法、细节描写
4. 意象意境:残破都城、丛生草木、烽火家书、稀疏白发
5. 思想情感:忧国忧民、感时伤世、思家念亲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溅:__________
(2)抵:__________
答案:
(1)迸落
(2)值
解析:要注意诗歌中词语的特殊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动荡而悲伤,因亲人离散而痛苦,连美好的春景都引发伤感。
解析:这两句运用移情手法,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情感表达的异同。
答案:同:都体现忧国忧民情怀;异:《春望》沉痛悲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
解析:两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不同阶段,反映杜甫情感的变化。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艺术特色。
答案:用时间之漫长衬托家书之珍贵,夸张手法突出战乱时期亲情无价,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
解析:数字对比强化表达效果,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国破山河在"的现代意义?
答案示例: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珍视和平;也表明自然永恒而人世无常的哲理。
解析:古诗名句的现代解读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