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时间:2025-08-20 10:58:0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故乡》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通过多感官体验和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笔下故乡的变迁与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与人物对比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对故乡情感的共鸣与思考。

第一课时:初探记忆中的故乡

一、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掌握"猹、胯"等8个生字,重点指导"祭、祀"等6个易错字的笔顺与结构

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片段,体会人物语言特点,标注3处以上体现乡村生活的细节描写

整体理解:运用"过去-现在-未来"时间轴梳理文章结构,能用完整句式概括故乡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乡愁画卷导入(8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江南水乡背景音乐,同步展示瓜田、海边沙地、月光下捕猹的动画场景

互动提问:"这些画面让你联想到什么?你心中的故乡是什么颜色的?"

词语采集:引导学生用"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深蓝的天空"等短语造句,体会环境描写的画面感

字词解谜游戏(15分钟)

分组挑战:

A组负责农耕词汇(如"秕谷""竹匾"),通过实物图片配对游戏理解词义

B组研究祭祀用语("祭器""香炉"),结合传统节日讨论文化内涵

C组攻克易错字"黛""愕",用"部首变身""情景造句"强化记忆

竞赛环节:开展"故乡词语大闯关",用新学词语描述课件中的故乡场景

朗读探秘(12分钟)

重点示范:教师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段落,指导学生用轻缓语调表现回忆的悠远

<发现任务:用不同颜色荧光笔标注描写"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的对比语句

角色扮演:分两组朗读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话,体会人物变化

课堂小结(5分钟)

思维导图:师生共同完成"故乡的变与不变"双气泡图(自然环境/人物关系/生活状态)

<延伸思考:"如果二十年后回到现在的家乡,哪些地方可能会改变?"激发时空联想

第二课时:品悟文字中的故乡情

一、教学目标

文本理解:分析"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对比,掌握"外貌-动作-语言"的人物刻画方法

<情感共鸣:通过杨二嫂形象分析,理解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命运

写作训练:模仿"记忆中的故乡"片段,描写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场景,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人物画廊导入(10分钟)

<对比展示:

①头戴银项圈、月下刺猹的活泼少年闰土

②脸色灰黄、恭敬称呼"老爷"的中年闰土画像

<讨论问题:

"哪些细节最让你震惊?作者怎样通过手套、烟管等物品表现人物变化?"

文本深挖(15分钟)

<小组任务:

组1:用表格对比闰土外貌、语言、神态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

组2:设计"杨二嫂语言气泡图",标注其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组3:找出文中所有"圆月"出现的段落,讨论意象的象征意义

<分享环节:小组代表用"放大镜"道具聚焦讲解重点段落,其他同学补充"显微镜"观察细节

写作工坊(12分钟)

<写作支架:

"记忆中的______(地点),总是有着______(颜色)的______(景物)"

"那时侯的______(人物),最喜欢______(动作)"

<方法指导:

提醒学生用"五感法"描写(看到/听到/闻到/摸到/尝到)

展示学生范例:"老槐树的影子像水墨画,我们在树荫下玩跳房子"

情感升华(3分钟)

<视频欣赏:播放现代人回乡寻根的纪录片片段

心灵对话:"你想对二十年后的家乡说什么?"将留言贴在班级"时光胶囊"墙

课后练习

<写作任务(二选一):

《给童年伙伴的一封信》——300字,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变化

《记忆中的老地方》——300字,模仿课文环境描写手法

<鼓励语:文字是凝固的时光,让我们用笔尖留住那些温暖的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