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针对朱自清经典散文《荷塘月色》设计,通过情景交融的赏析和语言建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初探月色荷塘的意境美
一、教学目标
语言积累:掌握"蓊郁、袅娜、倩影"等12个重点词语的音形义,辨析"弥望-凝望"等近义词的语境差异
朗读品鉴:通过配乐朗诵,体会文中长短句交替的节奏美,找出至少3处通感修辞的典型例句
整体把握:运用"景-情-理"三维分析法梳理文章结构,能用思维导图呈现作者情感变化脉络
二、教学过程
月色情境导入(10分钟)
多媒介创设:播放古筝曲《平湖秋月》,同步展示不同艺术家创作的荷塘月色主题水墨画
互动启发:"这些画面中,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月夜荷塘,你会选择什么?"
词语联想:引导学生用"朦胧""清冷""氤氲"等词描述初印象,板书形成"月夜词云"
字词品析工坊(18分钟)
分组探究任务:
A组重点解析叠词(如"田田""亭亭"),通过摹写荷叶形态体会音韵美
B组对比"月光如流水"与"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分析比喻的独创性
C组绘制"幽僻-热闹"的对比词义轴,讨论作者的情感矛盾
展示环节:各小组用短剧表演或简笔画辅助讲解,教师适时补充文化背景(如"采莲"的文学传统)
通感修辞寻宝(15分钟)
示范朗读:教师声情并茂朗诵第四段,重点处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组竞赛:限时寻找文中通感修辞句,用荧光笔标注并批注感官转换效果
创意改写:将"光与影的旋律"改为纯视觉描写,对比体会通感的艺术张力
课堂总结(7分钟)
情感曲线图:师生共同在白板绘制作者从"颇不宁静"到"暂得超脱"的心路变化图
延伸思考:"如果朱自清生活在当代,他可能会用什么现代事物作比喻?"激发创新思维
第二课时:解密散文的抒情密码
一、教学目标
深层解读:分析"月下独行"的象征意义,理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困境
写作迁移:学习"即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完成300字情景交融的片段练习
审美创造:尝试用现代媒介(短视频/电子诗画)重新诠释经典意境
二、教学过程
意象解码(12分钟)
对比阅读:出示杜甫《月夜》与本文片段,讨论"月"意象的不同情感内涵
角色代入:"如果你是文中'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的朱自清,当时可能在想什么?"
文化溯源:通过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采莲记载,理解作者的古典情怀
群文研读(20分钟)
任务矩阵:
组1:用"圆形分析法"梳理"家-小煤屑路-荷塘-家"的空间叙事结构
组2:设计"本文情感心电图",标注情感强度值及对应景物描写
组3:比较阅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制作朱自清散文风格特征卡
成果汇展:采用学术沙龙形式,各组用PPT或手抄报展示发现
微写作训练(15分钟)
写作支架:
1.情景触发点(校园钟声/暮色操场/雨窗等)
2.感官描写工具箱(视觉位移法、声音蒙太奇等)
3.情感升华提示(历史联想、生命感悟等)
互评改进:通过"描写-抒情"双维度评分表进行同伴互评
跨媒介创作(3分钟)
创意拓展:欣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片段,讨论传统意境现代表达的可能性
课后作业
基础题:完成课文注释中"月光如流水"段的修辞分析(200字)
拓展题(二选一):
1.为《荷塘月色》设计9宫格朋友圈图文,配300字创作说明
2.比较本文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月下抒怀"异同
教师寄语:希望同学们既能用显微镜品读文字之美,又能用望远镜看见文学星空的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