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5-09-01 20:34:02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

【原文】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

1、锦囊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装起来。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2、曝:晒

3、拊(fǔ)掌:拍手。

4、戴嵩(sōng):唐代画家,善画牛,有《斗牛图》。

5、蜀中:四川。

6、杜处(chǔ)士:不详。苏轼有《杜处士传》,是将众多药名谐音连缀而成的。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

7、好(hào):喜欢,爱好。

8、所宝:所珍藏的。宝,珍藏。

9、数(shǔ):清点数目,计算。

10、一轴:一幅。

11、常以自随:《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无此句。自随,随身携带。

12、耶:一作“也”。

13、牛斗(dòu):牛互相争斗。

14、力在角(jiǎo):力量用在角上。

15、搐,抽搐,这里指用力夹或收。股,大腿。

16、掉尾:摇尾。掉,摇。《左传·昭公十一年》:“尾大不掉。”

17、谬(miù)矣:错了。谬,错误,差错。

18、然之: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19、古语有云:《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作“古语云”。

20、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ì):婢(bì):女佣人。比喻做事应该请教有经验的人。《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俗谚云:‘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翻译】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熙宁元年(1068年),其时苏轼因父丧归蜀。一说此文创作时间不详,可能是元祐年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

【鉴赏】

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艺术上,此文有以下特点:

首先,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先写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随身携带,爱不忍释,从而把戴嵩之画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着写对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画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谬误处,名画的价值也就一落千丈,顿失光彩。前后对照,大相径庭,使人心为之动,顿感可叹、可笑、可惜。

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名画,不假思索,顺口发问:“此画斗牛耶?”通过发问指出此画是“斗牛图”。由于牧童熟悉牛的习性,了解“斗牛”时牛尾所在的位置,于是接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之两股间。”而画中的“斗牛”则不然,与“斗牛”的常态不合,违背生活现实。牧童因而一语破的,明确指出:“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是内行话,是其它行业的人所讲不出来的。在“知牛”这一点上,高于画家的牧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是小说文体惯用的手法,此文能够运用这种手法,初步显示出小说的雏型,可以说是小说的萌芽,把这类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说”也许无所不可。“情态”也是如此通过人物情态的描写,自然可以表现人物的形象,例如文中牧童“抚掌大笑”和“处士笑而然之”两种笑态,所表现的内容即有所不同:前句“抚掌大笑”是牧童耻笑画家的失真,喜笑自己能够指出其谬,洋洋得意;而后句杜处士的“笑”则笑得很勉强,自己珍爱的名画被牧童指出谬误,而牧童的话又是对的,无法驳倒,杜处士只好以“笑”表示赞同了。

最后,此文引用了古语“耕当向奴,织当间婢”,引用得恰到好处,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点题。“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为了说明“画牛当问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对名画批评得当。作者运用“引用”法,在篇末点题,不但突出主题,而且使主题得以升华,带有普遍意义。第二,结尾。引用古语结尾,留有余味,发人联想。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语,一共两句八字精炼深刻可以说是优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叙述要精炼生动得多,从而节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

【名家点评】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朱靖华:苏轼在《戴嵩画牛》中,批评戴嵩画牛图的失真,是由于画家“观物不审”的结果。一个艺术家,即使象(像)戴嵩这样有修养的画牛大家,如果对某个生活细节观察得不够准确,也会形成笑柄,甚至竟被一个牧童所耻笑。苏轼引述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话,即主张向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这表现了他进步的艺术观。(《苏东坡寓言评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本文通过记叙一位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牛失误一事,生动地说明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人是最富实践经验的人,提倡不耻下问的作风。文章不足百字,先写杜处士对所藏戴嵩《牛》画的喜爱,接着写牧童对此画失误的批评,最后引用两句古语作结,点出写作的主旨。全文有叙有议,描写生动,要言不烦,点到即止。(《北宋散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有《东坡七7集》和《东坡词》等。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曝”一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对题跋有初步了解,并激发对题跋艺术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词导入,理解“书”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

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岁餐的明珠,咱们呢学过很多古诗词。你能根据以下图片说出相对应的图片吗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

看诗题,发现共同点。

书“写,写在,书写”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题目也带“书”的文章。

出示课题,师生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

2.解课题

(1)师:咱们知道书是“写,写在”的意思,那戴嵩是谁?

生根据预习说,了解戴嵩。

(2)欣赏戴嵩的《牛》。

了解“题跋”。

(3)由此推测课题中的“牛”指的是《牛》图。

(4)谁能够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写在戴嵩画的《斗牛图》上的文字(这种文字可不简单,因为它是一种艺术)

(5)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

(一)读准字音

过渡:昨天让同学们回家预习课文,现在来检验以下孩子们读得情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请两个孩子来读。大家认真听,看是否有读准字音。

1.师指名一男生和一女生读。

2.指名点评。

3.师出示几个易错字读音。

处士(chǔ)

好书画(hào)

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

指导写“曝”字。

4.生再次齐读文言文,这次可要把读音读准咯。

(二)读出节奏

1.过渡:同学们这一遍把字音都读准了,真了不起!读好文言文,光能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怎样读?

2.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师出示正确的节奏,生对照划好节奏,自由练读。全班齐读文言文,读好节奏。

三、理解文意

1.过渡:这《书戴嵩画牛》呀是被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儿了,可课文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

2.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让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意思,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3.过渡:解决了不懂得字词,相信理解整篇文言的意思一定难不倒你们。指名说整篇文言的`意思。

四、感悟形象,想象故事

1.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请问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呀?(杜处士和牧童)它们对戴嵩的《牛》各有什么表现?默读文言,用——画出描写杜处士表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牧童表现的句子。

2.指名交流反馈。

杜处士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杜处士对《斗牛图》的态度:尤所爱(非常喜欢)

(2)“尤所爱”

具体有什么表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杜处士“尤所爱”还有可能有什么表现?(怎样爱惜、遇到朋友怎样夸赞)

(4)体会心情(激动、开心)指导朗读(男女生赛读)

小牧童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之极(拊掌大笑)

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演一演,其他同学仔细看。

(3)请同学一起演牧童“拊掌大笑”

(4)师: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

生:因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力量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现在画上牛的尾巴是摆动起来的,画错了呀。

师:他是怎么知道的?

体会牧童人物形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3.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对)

4.此时杜处士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5.体会杜处士人物形象。(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6.面对杜处士和牧童的不同表现,故事最后,作者苏轼引用了一句古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那画牛当问();()当问()

师小结:看来做事应当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7.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练习讲故事

同学们刚才通过展开想象,让《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了呢!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讲讲这个故事。

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讲故事的好方法?(变换角色、展开想象、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追问学生可以选哪些角色?

选定一个角色,结合同学们刚才的想象把《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讲完整。

3.指名上台讲故事。

4.师生点评(你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杜处士,你真是一个机制可爱的牧童)。

六、总结学法,拓展题跋

1.总结学法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发挥想象,学习了苏轼写的《书戴嵩画牛》这篇题跋,感受了这个故事的生动有趣。

2.拓展学习《书黄筌画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轼虽然因写词而著名,但是他更加喜欢写题跋,他写的题跋是他的词的一倍多。老师今天带来了苏轼的另外一篇题跋《书黄筌画雀》。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题跋《书黄筌画雀》。

要求: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跋《书戴嵩画牛》,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并去搜集自己喜欢的题跋,传到咱们的班级空间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题跋

杜处士

尤所爱

合理想象

牧童

拊掌大笑

借助注释

《书戴嵩画牛》教案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识题跋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文言文二则》。上次课《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了音乐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这幅画,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

(1)指名生读课题,注意停顿:书/戴嵩画牛

(2)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

相机理解:“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3.介绍题跋:题跋指写在书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等的文字,写在前的叫“题”,写在后的叫“跋”。这则文言文就是苏轼为戴嵩的画作《斗牛图》所做的题跋。

4.简要介绍戴嵩。

二、初读古文,明节奏

(一)整体感知,读准读顺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

(1)相机指导:结合字义读准“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看偏旁猜“曝”的意思,介绍古人“曝晒节”曝晒习俗,相机指导书写“曝”字。

3.同桌相互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4.全班齐读课文。

(二)感知节奏,读出韵律

1.提示:文言文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指名朗诵(师生合作读,齐读等)

三、精读古文,知文意

(一)积累方法,疏通文意

1.回顾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否有那些好方法?

2.指名交流

(1)看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看插图

(4)结合生活经验

(5)查阅资料

(6)问老师、问同学……

3.四人小组合作,用上这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看看你们能读懂这则文言文吗?

(二)情景再现,品读人物

过渡: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效了,敢接受挑战吗?

1.故事里都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相机板书:杜处士 小牧童

2.面对同一副画,杜处士和牧童都有什么表现?

杜处士:尤所爱

小牧童:谬矣(板书并指导书写“矣”字)

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杜处士尤所爱这幅《斗牛图》呢?

(1)“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想象一下他的表现,他可能怎么珍爱这幅画,说说具体表现。

说话练习:他可能会这样夸耀这幅画:

他可能会这样爱惜这幅画:

他还可能……

(4)你能通过朗读把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尤所爱”表现出来吗?

(5)朗读指导。

4. 面对杜处士爱不释手的《斗牛图》,小牧童却说“谬矣”,为什么呢?

(1)“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2)什么是“拊掌大笑”?表演“抚掌大笑”,要体现牧童的神态和动作。

(3)指导朗读

(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什么反应?

对比“拊掌大笑”与“笑而然之”,体会人物形象。

5. 扮演角色,指导朗读。

6. 检查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语言拓展:看病当问()

做饭当问( )

( )当问( )

教师小结:是呀,术业有专攻,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向有经验的内行人请教。这就是题跋的写作特色一事一理,有叙事有感悟。文章寥寥93字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把画作之美、语言之美融为一体。

四、展开想象,讲故事

1.真不愧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通过你们的自学已经读懂了这则文言文,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就是真本事了。要讲好故事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指名交流。

完整讲述故事,符合原文,不要遗漏情节,注意语言、动作、神态……

3. 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在讲故事时,加入合理的想象,故事内容会更丰富有趣。

4.加入想象,同桌互讲。

5.展示、评价、交流。

五、思辨题跋,享阅读

1.出示斗牛画作、红牛广告等图片,老师这有几幅斗牛图,请你仔细观察,“学贵有思,学贵有疑”,你有什么疑问?

2.其实、两牛相斗时,尾巴可能有两种情形,既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但这并不意味着牧童的意见是错的,其实牧童的观察是细致的,他的意见源于与牛朝夕相处,只不过他并没有见到两牛相斗的不同情景罢了。

3.推荐阅读《书吴道子画后》,和同学分享你的体会。

4.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分享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 →《斗牛图》→ 小牧童

尤所爱 谬矣

《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

《书戴嵩画牛》是一篇文言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书戴嵩画牛》的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2.以学生为主,自读课文。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4.复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给我们的启示。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复述文中的两个故事,然后问他们: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进一步启发引导得出:《书戴嵩画牛》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首先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一点,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地自学课文,翻译文章的内容,弄懂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础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朗读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语言的精炼和文中所给我们的启示。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板书还是粗糙,不能完美地展示文中的细节部分。对于一些重点易考的字词没有通过板书体现出来,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板书的设计。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通过板书既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能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使板书成为课堂一个精彩的部分。

《书戴嵩画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组成。今天我上的就是第二篇文言文《书戴嵩画牛》,《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內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此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道理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复述的能力,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依旧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章大意。写好“轴。曝”两个生字。熟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我将教学目标的2,3点定位本堂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根据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感悟法、点拨引领法、诵读体悟法。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1、解题,知背景

简要介绍戴嵩,引出课题。师生共同书写课题,指名读题,相机引导理解“书”即是“写”,从而明白课题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理解齐读课题。

2、通读,知文意

这一板块我分两个小环节进行推进。

板块一:通读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文本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通读两遍。再指名学生读文,相机正音。教师范读,生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板块二:知文意,梳脉络

首先让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自由读一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其次,反馈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全班交流讨论,根据班级学情我预设的句子是“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借助图片帮助理解这句话。

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主要人物,事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这过程中,我相机指导了生字“曝”的书写,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最后四笔是点,提,撇,点,不要写成水。

趣读,品人物

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处士?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让学生体会杜处士的知错就改,体会牧童的观察仔细,把发现送入句子中读一读。接着我抓住了:拊掌大笑“指导学生读文。同时思考,笑而然之,和拊掌大笑是否可以调换一下,最后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想象,讲故事

先让学生说说讲故事要注意是什么?师补充“想象”。生自由练习讲故事,再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指导生点评表演。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有主要人物“杜处士,牧童”,事件的关键词“曝,《牛》,笑”,以及文章所渗透的道理“问”,将课文的内容浓缩呈现。力求简洁明了,让学生直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