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安全教育《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通过情境模拟、互动游戏和实操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地震避险知识,培养应急反应能力,提升安全自护意识。
第一课时:认识地震与避险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震预警信号,掌握"伏地、遮挡、手抓牢"避险口诀
能力目标:能准确判断教室安全三角区,完成30秒避险动作演练
情感目标:培养冷静应对突发灾害的心理素质,增强互助意识
二、教学过程
地震现象导入(8分钟)
多媒体展示:播放地震前后对比视频(学校/家庭场景)
互动提问:"视频里哪些物品最先倾倒?为什么书架比桌子更危险?"
实物演示:用积木搭建模型,演示不同震级下的倒塌情况
避险知识闯关(15分钟)
分组任务:
A组:用人体模型在教室平面图上标注5个安全三角区
B组:设计"地震避险错误行为"找茬图(如跳窗、乘电梯等)
C组:创编避险口诀拍手歌,加入"蹲下-护头-抓固定物"动作
趣味竞赛:各组展示成果,通过投票选出"最佳安全宣传员"
情景模拟演练(12分钟)
警报试听:播放三种不同地震警报声(预警、临震、解除)
实战演练:教师突然喊"地震了",学生完成:
①立即蹲到课桌旁
②用书包护住后脑勺
③单手紧抓桌腿
互助点评:观察员记录动作规范度,评选"避险小卫士"
课堂总结(5分钟)
思维导图:师生共同完成"地震避险三步骤______(动作/物品/位置)"
延伸思考:"如果正在操场/楼梯间遇到地震该怎么办?"
第二课时:应急疏散实战演练
一、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掌握"弯腰-护头-快走"疏散要领,3分钟内完成撤离
协作目标:培养听从指挥、互助有序的集体逃生意识
应用目标:能将知识迁移到家庭、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
二、教学过程
疏散要点讲解(10分钟)
对比实验:
①无序奔跑组(故意设置障碍物碰撞)
②规范撤离组(按路线标志行进)
讨论分享:"哪种方式更安全?为什么撤离时要避开玻璃窗?"
要点强调:教师示范"前虚后实"下楼梯法,避免踩踏
全真模拟演练(20分钟)
角色分配:
安全员——检查路线畅通
计时员——记录各环节用时
观察员——记录典型问题
三次演练:
①熟悉路线慢速走
②常规速度演练
③突发状况测试(模拟伤员救助)
反思改进(10分钟)
视频回放:观看演练录像,找出需改进点
问题树分析:共同讨论"如果...该怎么办"(如鞋带散落、有人摔倒等)
最佳实践:表彰"最规范撤离小组",分享他们的协作经验
课后实践
家庭作业:
1.绘制家庭逃生路线图(标注安全区域和隐患点)
2.与家长完成一次家庭避险演练(拍照记录关键步骤)
鼓励语:安全知识要牢记,争做家庭安全小卫士!记得教给爸爸妈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