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原文及解析
《吕氏春秋·有始览》是战国末期吕不韦主持编纂的综合性典籍,以“天地有始”为纲,探讨宇宙规律与治国之道。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助读者理解其哲学内涵与历史价值。
原文
《有始览》 吕不韦
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
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
寒暑推移,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译文
天地有其开端,天以精微之气形成,地以凝滞之质成形。
天地交融和谐,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法则。
寒暑交替,日月轮转,光明由此产生。
四季更迭,阴阳变化,风雨广布世间。
注释
天微以成:“微”指精微之气,古人认为天由轻清之气构成。
地塞以形:“塞”意为凝滞,指大地由厚重物质凝聚成形。
生之大经:“经”即根本法则,强调天地和谐是生命之源。
阴阳大化: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体现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
创作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趋势显著,吕不韦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融合百家学说,试图为秦帝国提供治国纲领。《有始览》作为开篇,以宇宙论统摄全书,兼具哲学思辨与政治实用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始”为总纲,分述天地、四时、阴阳,逻辑严密。
2. 语言:句式简练,多用对仗,如“天微以成,地塞以形”。
3. 思想:吸收道家宇宙观与儒家秩序论,强调“合和”为万物之本。
4. 艺术特色:以自然现象喻治国之理,形象性与哲理性并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有始览》开篇即以宏阔视角勾勒宇宙图景。“天地有始”四字,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亦隐喻政权更迭的必然性。吕不韦将“合和”视为最高法则,实为劝诫统治者效法天地,平衡权力与民生。文中“寒暑推移”“四时代御”等意象,不仅描绘自然秩序,更暗含“因时变法”的政治主张,彰显战国思想家以天道证人事的思维特色。
范文二
该篇语言极具张力。“天微以成”与“地塞以形”形成鲜明对比,轻清与重浊的对立统一,恰是先秦气论哲学的典型表达。后文“风雨博施”一词,既写自然现象,又暗喻君主应广施恩泽。这种双关手法,使抽象哲理具象化,体现了《吕氏春秋》“以文载道”的编纂意图——通过文学感染力传播政治理想。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属杂家代表,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含八览、六论、十二纪。
关键字词:微(wēi,精微)、塞(sè,凝滞)、经(jīng,根本法则)、大化(自然变化)。
意象意境:天地象征秩序,四时喻指变通,风雨暗喻教化。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和谐共生、因时制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天微以成:“微”指__________
(2)生之大经:“经”指__________
答案:(1)精微之气 (2)根本法则
二、主旨理解
题目:概括《有始览》的核心观点。
答案:天地和谐是万物生存的根本,人类应效法自然规律建立社会秩序。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有始览》与《老子》“道生一”章的思想异同。
答案:同:均认为宇宙有本源;异:老子强调“无为”,吕氏侧重“有序”,更具政治实用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写四季更替与阴阳变化,实则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时势、平衡施策,体现“天人相应”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