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06 19:30:02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公孙丑上》是《孟子》中的经典篇章,记录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及详细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孟子哲学的核心观点。

原文

《公孙丑上》

孟子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先生在齐国当政,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实现吗?"

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晏子罢了。"

"有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谁更贤能?'曾西不安地说:'他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

"管仲得到国君如此专一的信任,执掌国政如此长久,建立的功业却如此卑微。"

注释

"当路":当政,执掌政权。

"蹴然"(cù rán):不安的样子。

"先子":指曾子的父亲曾皙。

"功烈":功业。

孟子通过对比管仲与儒家圣贤,批评其功业不足称道,体现对仁政的更高追求。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争霸,孟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齐国曾是管仲辅佐桓公称霸之地,公孙丑以管仲功业设问,孟子借机阐明儒家政治理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对话体,通过问答层层推进论点。

2. 语言特色:善用对比和反问,语气强烈而富有感染力。

3. 思想内涵:否定霸道功业,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政治。

4. 艺术手法:引述曾西之言,借古喻今,增强说服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对管仲的贬抑并非否定其治国才能,而是站在儒家立场批判其未能推行仁义。文中"功烈如彼其卑"一句,以反差强烈的评价表明:不以民为本的霸业,在儒家看来不值称道。这种价值判断,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哲学。

范文二

对话中孟子对公孙丑"齐人"身份的指认意味深长。齐国崇尚功利,孟子借此暗示:局限于地域见识就难以理解王道政治。曾西对子路的敬畏态度,实则是孟子对儒家道统的维护,彰显了"尊王贱霸"的思想立场。

关于《公孙丑上》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当路、蹴然、先子、功烈

2. 文学常识:孟子散文特点、战国百家争鸣背景

3. 思想要点: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性善论体现

4. 艺术特色:对话体的论辩技巧、对比手法的运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蹴然:__________

(2)功烈:__________

答案:

(1)不安的样子

(2)功业

二、主旨理解

问: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反映了什么思想?

答:反映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政治思想,认为不以仁义为基础的功业不足称道。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公孙丑上》与《论语》中孔子对管仲评价的异同

答案:孔子肯定管仲"九合诸侯"的功绩,孟子则完全否定;二者都站在儒家立场,但孟子对霸道批判更为彻底。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子诚齐人也"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公孙丑提问的局限,又暗讽齐国功利风气,一语双关,为后文批判霸道张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