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5 11:38:01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

《朱子家训》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家族子弟撰写的道德训诫,以简练语言阐述修身齐家之道,至今仍被奉为传统家训典范。本文整理原文及白话译文,并解析其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原文

《朱子家训》 南宋·朱熹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

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译文

君主最可贵的是仁爱,臣子最可贵的是忠诚。

父亲最可贵的是慈祥,儿子最可贵的是孝顺。

兄长最可贵的是友爱,弟弟最可贵的是恭敬。

丈夫最可贵的是和睦,妻子最可贵的是温柔。

对待师长重在礼节,结交朋友重在诚信。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孩童要爱护。

有德行的人,即使年龄比我小,也必须尊重;

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龄比我大,也应当疏远。

切勿议论他人短处,切忌炫耀自己长处。

与结仇者要用道义化解,对怨恨者要以正直相待。

他人有小过失,要宽容忍耐;

他人有大过错,需据理劝导。

注释

【矜己之长】矜(jīn):夸耀。强调谦逊自持的修养。

【以直报之】直:公正。体现儒家"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中道思想。

【谕之】谕(yù):使人明白。凸显理性沟通的教化方式。

艺术表现:采用排比句式强化伦理关系,通过对比手法突出道德标准。

创作背景

朱熹晚年退居福建考亭讲学期间,为整顿家族门风所作。当时南宋社会道德松弛,朱氏家族人口渐增,需确立统一行为规范。该家训融合《礼记》《论语》思想,体现理学"明人伦"的实践要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伦理关系分层论述,最后归纳处世原则,逻辑严密。

2. 语言特色:四言为主,间杂五言,节奏铿锵。多用"贵乎""慎勿"等劝诫语,庄重恳切。

3. 思想内核:将"三纲五常"具体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强调道德自律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4. 教育价值:通过明确角色义务构建和谐秩序,至今仍有家庭伦理教育意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朱子家训》最显著的特点是伦理关系的系统化表述。朱熹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南,如"见老者敬之"的敬老准则,既承接《孟子》"老吾老"思想,又赋予可操作性。文中"含容而忍之"与"以理而谕之"的差异处理,展现儒家"宽严相济"的智慧,这种分寸感正是理学家强调的"格物致知"在人事上的体现。

范文二

从文学角度看,这篇家训堪称古典训诫文的典范。开篇连续八组"…之所贵者…也"的排比,形成强烈的韵律感与说服力。"慎勿谈人之短"等句采用否定祈使句式,警示意味鲜明。朱熹善用对比手法,如"有德者"与"不肖者"的对待差异,在简练文字中构建起完整的价值判断体系,显示出理学家"文以载道"的写作追求。

关于《朱子家训》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南宋理学代表作,家训体散文,收入《朱文公文集》

2. 关键字词:矜(jīn)、谕(yù)、直(公正)、含容(包容)

3. 思想要点:五伦关系、中庸之道、修身齐家

4. 艺术特色:排比句式、对比手法、劝诫语气

5. 后世影响:明清家训范本,韩国《朱子家礼》渊源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矜己之长:__________

(2)以直报之:__________

答案:

(1)夸耀自己的优点

(2)用公正的态度回应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朱子家训》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

答案:系统论述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中的道德准则,强调角色义务与道德修养的统一,体现儒家"正心修身"的伦理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朱子家训》与《颜氏家训》的写作特点

答案:《朱》言简意赅,侧重理论构建;《颜》多用事例,偏重经验传授。前者体现理学体系化思维,后者反映北朝务实风格。

四、现实意义

题目:如何理解"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的当代价值?

答案: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宽容心态,但对原则性问题仍需"以理谕之",体现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的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