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以简练的文言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被视为中国古代家训典范。
原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修养,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需要学习积累,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磨,
最终如枯枝败叶般凋落,大多不能为社会所用,
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破旧的屋子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澹泊(dàn b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明志:表明志向。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淫慢:放纵懈怠。
险躁:轻薄浮躁。
枯落:枯枝败叶,比喻人衰老无用。
穷庐:破旧的屋子。
创作背景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五丈原。这封家书写于他临终前,当时其子诸葛瞻年仅八岁。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操劳,晚年深感时日无多,故写下此信告诫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全文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句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2. 语言特色:文字简练,用词精准,多使用双重否定句式增强说服力。
3. 思想内容:强调静心修身、俭朴养德的重要性,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立志向学。
4. 艺术手法:运用比喻("枯落")、对比("静"与"躁")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诫子书》体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教育家的智慧。全文仅86字,却包含了修身、治学、惜时等多重教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八字箴言,道出了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诸葛亮特别强调"静"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明确志向、实现远大目标。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文二
这篇家训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真挚的情感。诸葛亮以"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结,流露出对儿子未来的深切忧虑。作为一个临终的父亲,他既希望儿子成才,又担心其虚度光阴。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全文虽是说理,却处处可见父爱,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严父的良苦用心,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家训寓爱于教的特点。
关于《诫子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澹泊(dàn bó)、淫慢、险躁、穷庐
2. 文学常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家训作品
3. 知识要点:中国古代家训代表作,体现儒家修身思想
4. 意象意境:"枯落"比喻人衰老无用,"穷庐"象征虚度光阴的后果
5. 名句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澹泊:__________
(2)致远:__________
答案:
(1)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2)实现远大目标
解析: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注意古今异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诫子书》表达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案:强调修身养性、立志向学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静心治学,培养品德。
解析:全文围绕"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展开论述,体现了儒家传统教育理念。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将虚度光阴的人生比作凋零的枯叶,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时光易逝、意志消磨的后果,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解析:注意分析比喻修辞和情感表达。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在当今社会,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物质诱惑所迷惑,才能明确人生目标,实现长远发展。
解析:结合现代社会特点,阐释名句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