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原文与深度解析
《叶公好龙》是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中的经典寓言,通过叶公表面爱龙、实则惧龙的矛盾行为,讽刺了名不副实的社会现象。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鉴赏进行系统解读,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分析。
《叶公好龙》原文
【汉】刘向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译文
叶公子高号称喜爱龙,衣带钩上画着龙,酒器上刻着龙,房屋里外都雕饰着龙纹。
天龙听闻便降临叶公住所,龙头从窗户探入,龙尾拖曳在厅堂。
叶公见状转身就逃,吓得魂飞魄散,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注释
钩以写龙:衣带钩上描绘龙纹。"钩"指古人束腰的金属带钩。
凿以写龙:酒樽上雕刻龙形。"凿"通"爵",古代饮酒器。
窥头于牖:从窗户窥探。"牖"(yǒu)指窗棂。
五色无主:面部失色,形容极度惊恐。
创作背景
西汉成帝时期,刘向整理先秦文献编撰《新序》。时值外戚专权,士大夫多阿谀逢迎,刘向借寓言揭露官僚集团"好贤"而不用贤的虚伪风气。叶公原型为春秋楚国贵族沈诸梁,封于叶地,故称叶公。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铺垫-转折-结局"三幕剧形式,前段铺陈叶公好龙之甚,后段突显其畏龙之态,形成强烈反差。
2. "钩""凿""屋室"三处器物描写构成排比,强化表面行为的夸张性。
3. "弃而还走"的连续动作与"五色无主"的特写,使讽刺效果跃然纸上。
鉴赏范文
范文一:虚伪崇拜的镜像寓言
《叶公好龙》以不足百字构建双重镜像:前镜像展示装饰性崇拜,后镜像暴露本能性恐惧。龙纹装饰是社会化表演,而见龙逃窜则是本能反应,这种割裂直指人类普遍的认知困境。刘向敏锐捕捉到统治阶层对贤才的叶公式态度——礼遇贤士只为装饰政治门面,当真才实学者出现时却避之不及。寓言结尾未作评论,但"五色无主"的狼狈相已成最辛辣的判词。
范文二:符号化叙事的艺术张力
龙在文本中经历三重符号转换:首先是审美符号,被简化为装饰图案;继而成为检验符号,测试叶公真诚度;最终化作权力符号,其威压使叶公现形。刘向采用"物极必反"的叙事策略,让叶公的装饰行为招致真龙降临,这种因果设置暗含道德审判。尤为精妙的是天龙"窥头施尾"的动态描写,既保留神物威严,又带戏剧化窥视感,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牖(yǒu) 凿(záo通假) 施(yí通"迤")
2. 通假字:凿=爵(酒器) 施=迤(延伸)
3. 文学常识:出自《新序·杂事》,刘向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
4. 核心意象:龙(权力象征)/屋室(社会地位)/五色(心理外化)
5. 艺术手法:对比修辞、细节白描、寓言体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钩以写龙:__________
(2)施尾于堂:__________
答案:
(1)衣带钩,古人束腰的金属配件
(2)延伸,通"迤"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叶公"好龙"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叶公并非真爱龙,而是将龙作为装饰性符号满足虚荣,暴露其名实不符的虚伪本质。
三、形象分析
题目:"弃而还走,失其魂魄"运用什么描写手法?
答案: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结合,"弃""走"形成连续动作,"失魂魄"夸张表现心理崩溃,活画出色厉内荏之态。
四、现实意义
题目:这则寓言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答案:警示人们摒弃形式主义,对喜爱的事物需真诚以待;同时讽刺那些跟风追捧却无真实认知的伪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