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引导语:本文围绕《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典故展开,提供原文、译文及详细解析,揭示这一经典寓言蕴含的实践智慧与朴素哲理。
原文
《老马识途》
(先秦)韩非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讨伐孤竹国,
春天出征冬天返回时迷了路。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让它自由行走,众人跟随其后,最终找到了归途。
注释
1. 隰(xí)朋:齐国大夫,与管仲同为桓公重臣
2. 孤竹:商代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至辽宁朝阳一带
3. 反:通"返",返回之意
4. 老马识途:典出《韩非子》,后成为固定成语
5. 艺术表现:通过军事行动中的细节描写,展现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
创作背景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为阐述"因物为用"思想,辑录春秋时期齐国典故。齐桓公称霸期间(前685-前643年),管仲辅佐其北伐山戎,解救燕国,此役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被提炼为哲学寓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困境-对策-解决"三阶叙事,简明有力
2. 语言风格:典型先秦散文特征,单字动词"从""伐""往""反"精准凝练
3. 思想内涵:体现法家"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实用主义哲学
4. 艺术特色:以军事活动为叙事载体,将生活经验升华为治国智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个不足四十字的微型叙事,蕴含着中国哲学"道法自然"的深层智慧。韩非通过管仲之口揭示的,不仅是动物本能的价值发现,更是对经验主义的理性肯定。老马作为自然符号,其识途能力实则是长期生存经验的积累,这种"物尽其用"的思维,与《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形成跨学派的呼应。在军事行动的紧张氛围中,管仲能保持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正是法家"因势利导"思想的具体实践。
范文二
寓言中隐藏着深刻的认知辩证法。当人类文明引以为傲的方向感在陌生地域失效时,动物本能反而成为救赎。这种对比构成对人文主义的微妙反思:管仲的智慧不在于自身识路,而在于承认认知局限并善用他者智慧。韩非借此阐明,真正的治国者应当像管仲那样,既要有决断力,更需具备整合各种资源(哪怕是动物本能)的包容胸怀。这种思想在当代管理学中仍具启示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隰(xí)朋、孤竹、反(通假字)
2. 文学常识:法家代表作《韩非子》的寓言特色
3. 知识要点:成语"老马识途"的出处及演变
4. 意象意境:老马象征的经验价值与自然智慧
5. 哲学思想:法家实用主义与道家自然观的融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从于桓公:__________
(2)春往冬反:__________
答案:
(1)跟随
(2)返回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
二、主旨理解
问:这则寓言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主张善用各种资源(包括自然智慧)的实用主义治国理念,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解析:需结合法家"不循古法"的思想特征作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老马识途》与《郑人买履》的说理方式差异
答案:前者通过成功案例正面阐述善用经验的智慧,后者通过失败案例反讽教条主义的荒谬。都采用"以小见大"手法,但论证方向相反。
解析:注意韩非寓言常用的正反对比论证手法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老马之智可用也"的语言特点
答:判断句式简洁有力,"智"字将动物本能升华为哲学概念,体现法家语言精炼特征。
解析:注意先秦散文"一字千金"的表达传统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老马识途"典故论证人才使用策略?
答案示例:说明应重视年长者的经验价值,建立"传帮带"机制,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组织智慧。
解析:需将古典智慧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