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穿井得人》原文及翻译

《穿井得人》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1 14:57:01

《穿井得人》原文及翻译

《穿井得人》是先秦寓言名篇,出自《吕氏春秋·察传》,通过一则荒诞故事揭示轻信流言的危害。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讽刺内核与文学价值。

原文

《穿井得人》

(先秦·《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宋国丁氏家中无井,需专人外出打水。后来家中挖井,丁氏告诉邻居:“我挖井得到一人(力)。”有人误传为“丁家从井中挖出活人”,举国轰动,甚至惊动国君。经查证,丁氏解释:“是节省了一个劳力,并非从井中捞人。”

注释

溉汲(gài jí):打水浇灌。“溉”指灌溉,“汲”指从井中取水。

穿井:挖井。“穿”为开凿之意。

得一人之使:节省一个劳力。“使”指差役、劳动力。

艺术表现:以夸张的误传链条展现流言失真过程,语言简洁却暗含递进式讽刺。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吕氏春秋》作为杂家著作,常借寓言阐明哲理。此篇针对当时社会轻信传闻的风气,旨在强调“察传”(核查信息)的重要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按“事实—误传—澄清”展开,情节紧凑,逻辑清晰。

2. 语言:全篇仅60余字,无赘述,“得一人”的双关成为矛盾核心。

3. 思想:批判盲从流言,倡导理性求证,与儒家“慎言”观相通。

4. 艺术特色:通过反差制造幽默,结尾反转强化警示意义。

鉴赏范文

范文一:寓言的讽刺张力

《穿井得人》的荒诞感源于信息传递的层层失真。丁氏原意为节省人力,经传播却变成“井中得活人”,夸张的变形揭露了流言的不可靠性。结尾国君查证的设计,暗示权威干预方能终止谣言,暗讽民众缺乏独立判断力。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典范。

范文二:语言的经济性

全文无一字冗余,“告人”“传之”“道之”三组动词链式推进,精准刻画流言扩散路径。而“得一人”的歧义,既是语言陷阱,也是人性弱点——人们更愿相信猎奇而非平凡真相。这种用词策略,使寓言在简练中蕴含多重解读空间。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解释

溉汲(gài jí):打水浇灌

穿井:挖井

2. 文学常识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属先秦诸子散文

3. 核心考点

主旨:批判不辨真伪的社会现象

艺术手法:双关、递进式叙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穿井:__________

(2)使:__________

答案:

(1)开凿

(2)劳力

二、主旨理解

题目: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未经核实的流言易失真,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的作用。

答案:展现谣言从民间传到官方的扩散过程,为下文国君查证埋下伏笔,突出流言危害之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