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人血馒头鲁迅原文

人血馒头鲁迅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药》中的“人血馒头”意象与鲁迅的批判意识

《药》是鲁迅191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华老栓夫妇用人血馒头治痨病的荒诞情节,揭露了国民愚昧与革命者孤独的双重悲剧。本文将完整呈现小说核心段落,解析其隐喻体系与思想锋芒。

原文节选

《药》(节选)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译文

深秋凌晨时分,月亮已落而朝阳未升,天空呈现暗蓝色。除夜间活动的生物外,万物沉寂。华老栓突然从床上坐起,划亮火柴点燃油灯,昏黄的光线立刻充满茶馆的两间屋子。

"孩子他爹,现在就去吗?"老妇人问道。

"嗯。"华老栓边答应边系衣扣,伸手说:"把钱给我吧。"

注释

【乌蓝的天】"乌蓝"(wū lán)指黎明前暗蓝带黑的天空色调,烘托阴森氛围

【夜游的东西】特指夜间活动的动物,暗示非正常人类活动即将发生

【青白的光】油灯光线的冷色调描写,与"乌蓝"形成色彩呼应,强化压抑感

【小栓的爹】用亲属称谓代替名字,体现传统社会家庭关系的束缚性

创作背景

1919年正值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鲁迅目睹辛亥革命失败后社会的停滞。其日记记载,创作期间常去北京菜市口——清代刑场旧址散步,刑场围观现象触发创作灵感。周作人回忆称,鲁迅曾愤言:"先觉者总要被庸众吃掉"。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计:采用双线叙事,明线写华家求药,暗线写夏瑜就义,在刑场交汇

2. 意象系统:人血馒头作为核心意象,兼具治病药引与吃人象征的双重属性

3. 反讽艺术:围观杀头如看戏的描写,展现群众对革命的隔膜与误解

4. 时空隐喻:选择秋夜至清明的时段,暗示启蒙希望的渺茫与轮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鲁迅在《药》中构建的视觉符号体系值得细读。"乌蓝的天"与"青白的光"形成冷色调包围网,这种色彩压迫感在小说中持续延伸——刽子手"浑身黑色",士兵衣服"暗红色",最终坟墓上的花环"红白相间"。色彩不仅是环境描写,更是精神状态的物化呈现。当人血馒头这个"鲜红"物象出现在冷色背景中时,其触目惊心的效果被加倍放大,成为整篇小说的视觉焦点。

范文二

"人血馒头"的荒诞性在于其双重失效:作为药引治不了生理疾病,作为革命者的血也唤醒不了民众。这个核心意象浓缩了鲁迅对启蒙困境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华大妈烧纸钱时"四碟菜,一碗饭"的祭品配置,与人血馒头形成仪式对应——前者祭奠亡子,后者实质是在"食用"启蒙者。这种隐秘的对称结构,揭示了传统祭祀文化中潜在的暴力性。

考试重点整理

【关键字词】
蹩进(bié jìn):躲闪地进入
攫取(jué qǔ):掠夺
痨病(láo bìng):肺结核旧称

【文学常识】
1. 鲁迅1918-1922年小说多收录于《呐喊》
2. "人血馒头"原型来自《本草纲目》人血入药记载
3. 夏瑜形象暗指秋瑾烈士

【意象体系】
乌蓝天色→封建压抑
油灯青光→认知局限
红白花环→希望微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弥满:__________
(2)蹩进:__________

答案:
(1)充满
(2)躲闪地进入

解析:注意"蹩"字本义为跛脚,此处引申为隐秘行动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人血馒头"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
1. 表层象征民间迷信的治病偏方
2. 深层象征群众对革命者牺牲的消费
3. 终极象征启蒙者与民众的致命隔阂

解析:需结合"药"的双关义作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药》与《阿Q正传》对群众麻木的描写差异

答案:
《药》通过具体事件展现愚昧行为
《阿Q正传》侧重精神胜利法的心理机制
前者重在行为批判,后者深入心理剖析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表达效果

答案:
1. 比喻手法将围观者物化为鸭群
2. "无形的手"暗示集体无意识的操控
3. 肢体变形描写强化麻木状态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药》谈"先驱者的孤独"

答案示例:
夏瑜在狱中宣传革命"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却被当作疯话。这种孤独不仅来自敌人的迫害,更源于启蒙对象的不理解,揭示思想先驱的普遍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