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春望杜甫原文

春望杜甫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春望杜甫原文解析:战乱中的家国悲歌

《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长安沦陷后所作的五言律诗,通过破碎山河与个人境遇的对照,展现诗人深沉的忧国情怀。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鉴赏进行完整解读,并附考试重点整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

国家破碎但山河依旧,春日长安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落泪,怅恨离别闻鸟鸣心惊。

战火已持续三个多月,一封家信价值万金。

白发越挠越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住发簪。

逐句注释

【国破山河在】"破"指长安陷落,"在"强调自然永恒与人世无常的对比

【感时花溅泪】"溅"(jiàn)字将泪水具象化,赋予花人格化特征

【烽火连三月】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12月,此诗作于次年春季

【浑欲不胜簪】"浑"(hún)意为简直,"簪"(zān)为束发用具

创作背景

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在投奔肃宗途中被俘,困居沦陷区。次年春天,诗人目睹满城荒芜,将个人命运与家国灾难熔铸为诗。此时其幼子饿死,妻子音讯全无,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切身写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写景抒情,后四句叙事寄怀,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递进

2. 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草木深),反常合道(花溅泪),数字强化(三月/万金)

3. 思想内核:将"小我"的离乱之苦升华为"大我"的家国之痛

4. 语言风格:凝练沉郁,"破""深""短"等仄声字强化压抑感

范文一:裂变中的诗意

《春望》最震撼处在于双重裂变:自然与人事的裂变——山河依旧而国已破;情感与景物的裂变——花鸟本悦目却成惊心。杜甫创造性地将"以乐景写哀"推向极致:春草疯长反衬人烟稀少,花开鸟鸣倒映心灵创痛。末联白发细节,将宏大叙事落于具体形象,完成从时代悲歌到生命叹惋的转换。

范文二:数字的张力

诗中两组数字形成惊人张力。"三月"是时间累积的绝望,"万金"是空间阻隔的沉重。战火持续时间与家书珍贵程度构成反比关系,愈久愈珍。这种数学逻辑下暗藏血泪:当常规通讯断绝,数字便成为衡量生命价值的尺度。杜甫以经济学视角写战乱创伤,比直抒胸臆更具穿透力。

关于《春望》的考试重点

1. 字词读音:簪(zān)、浑(hún)、溅(jiàn)

2. 文学常识:安史之乱起止时间(755-763)、杜甫"诗史"称号

3. 艺术手法:情景反衬、细节描写、虚实相生

4. 意象体系:烽火(战乱)、家书(亲情)、白发(衰老)

5. 思想主旨:忧国伤时、家国同构的士人情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感时花溅泪"的"溅"字妙处

答案:将无形泪水具象为飞溅动态,强化悲痛程度,赋予花人格化特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白头搔更短"的细节作用

答案:通过具体可感的衰老形象,将抽象忧思转化为视觉画面,增强感染力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感差异

答案:同写战乱,《春望》沉郁顿挫,《闻官军收》欣喜若狂,体现杜甫情感光谱的广度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城春草木深"的"深"字

答案:既写草木茂盛之实景,又暗含人烟稀少之虚意,一字双关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春望》理解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答案示例:战乱摧毁正常生活秩序,使日常事物(家书)变成奢侈品,永恒主题(春光)成为痛苦源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