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原文阅读
《晏子使楚》是《晏子春秋》中的经典篇章,记述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时以智慧应对楚王刁难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展现晏子的机敏与辩才,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魅力。
原文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
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旁开小门请晏子进入。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今天我出使楚国,不该走此门。"
接待者改道,请他从大门进入。
见到楚王后,楚王问:"齐国没人了吗?"
晏子答:"临淄城有三百个里巷,人们展开衣袖能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如同下雨,摩肩接踵地生活,怎能说没人?"
楚王问:"那为何派你来?"
晏子答:"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分工,贤能者出使贤明君主,无能者出使无能君主。我最无能,所以被派来楚国。"
注释
短:身材矮小。
延:邀请。
傧者(bīn zhě):接待宾客的官员。
临淄三百闾:齐国都城有三百个居民区,极言人口众多。
张袂成阴:衣袖展开能形成阴影,形容人多拥挤。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形容密集。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外交活动频繁,楚国国力强盛常轻视他国。晏子作为齐国重臣,多次出使维护国家尊严。该故事发生于晏子第二次使楚期间,反映小国使臣在外交场合的智慧抗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三幕式对话结构——城门交锋、朝堂问答、反讽收尾,层层递进展现矛盾冲突。
2. 语言艺术:运用类比推理(狗门喻)、夸张修辞(挥汗成雨)、反语技巧(自称不肖),增强论辩力度。
3. 思想内涵:通过尺寸之辩揭示"以貌取人"的荒谬,彰显人格尊严与国家平等的政治理念。
4. 形象塑造:楚王的傲慢与晏子的机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不辱使命"的外交家风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晏子的语言艺术堪称古代外交辞令典范。面对楚王"齐无人"的挑衅,他先以"张袂成阴"的铺陈渲染齐国盛况,再用"贤者使贤王"的逻辑反制,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辩论策略,既维护国家尊严,又避免直接冲突,体现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外交智慧。文中数字"三百闾"与比喻"挥汗成雨"的虚实结合,更强化了论辩的说服力。
范文二
文本通过空间转换展现权力博弈。从城门到朝堂的场景转移,暗示着外交礼仪与政治话语的双重较量。晏子拒绝"小门"的细节,实则是拒绝矮化国家地位的政治宣言。楚王由"门"及"人"的诘问,暴露了强权逻辑的荒谬性。而晏子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的反讽,不仅化解了人身攻击,更构建了"国家尊严不容侵犯"的话语体系。这种微言大义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外交辞令的范本。
关于《晏子使楚》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延(yán):邀请
2. 闾(lǘ):古代居民组织单位
3. 袂(mèi):衣袖
4. 踵(zhǒng):脚后跟
文学常识
1. 《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属历史散文集
2. 晏婴字仲,谥平,史称晏平仲
3. "比肩继踵"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多拥挤
知识要点
1. 春秋时期"行人"(外交官)的职责与素养
2. 古代外交中的"辞令"艺术特征
3. 先秦散文的叙事特点与论辩风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__________
(2)张袂成阴:__________
答案:
(1)旁边
(2)衣袖
二、主旨理解
题目:晏子"使狗国者从狗门入"的回应有何深意?
答案:既讽刺楚国的无礼行为如同"狗国",又表明齐国使节应有的尊严,实现外交场合的平等对话。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的艺术效果。
答案:表面自谦实则反讽,以退为进揭示楚王提问的荒谬,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反击的转折。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晏子使楚》与《唐雎不辱使命》的辩说艺术。
答案:晏子善用类比推理与反语,风格含蓄犀利;唐雎多以历史典故立论,气势凌厉刚烈。二者共同展现战国策士的论辩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