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归去来兮原文翻译版

归去来兮原文翻译版

时间:2025-11-24 18:34:28

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与鉴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之作,展现了诗人挣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的生命选择。本文提供原文对照翻译、创作背景解析及考试重点梳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隐逸思想与艺术价值。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为何还不归?

既然让心灵被形体奴役,为何还要失意伤悲?

明白过去的错误不可挽回,却知未来尚可补救。

确实走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如今正确而往日荒谬。

注释

【胡不归】胡:何。反问句式强化归隐决心。

【心为形役】形:身体。揭示官场生活违背本心的痛苦。

【悟已往之不谏】化用《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表现哲思转折。

【今是昨非】对偶句式构成强烈对比,彰显价值判断的转变。

创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时值门阀政治黑暗,诗人借楚辞体抒发"质性自然"的本真追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序文交代创作缘由,正文分"归程之喜-家居之乐-田园之趣-哲思之深"四层,符合"起承转合"的古典美学。

2. 语言艺术:六次换韵形成声情跌宕,"舟遥遥""风飘飘"等叠词强化韵律感。

3. 思想内核:建立"自然-官场"二元对立模式,开创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文学母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归去来兮辞》最动人处在于展现生命觉醒的完整过程。开篇"胡不归"的急切叩问,中段"抚孤松而盘桓"的闲适细节,结尾"乐夫天命"的哲学升华,构成从行动到精神的立体回归。陶渊明将庄子"逍遥"理想转化为可实践的日常生活,使抽象哲理具象为"三径就荒"的庭院、"稚子候门"的温情,这种诗化哲学影响后世文人千年。

范文二

文本中的空间转换暗含深刻隐喻。"既窈窕以寻壑"的山水探索,实为心灵疆域的拓展;"门虽设而常关"的物理隔绝,恰是精神自由的宣言。诗人刻意模糊现实与理想的界限,当"云无心以出岫"成为主观心境的外化,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理论已初现端倪。这种物我合一的表达方式,比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禅意更早展现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芜(wú)、奚(xī)、谏(jiàn)、岫(xiù)、耔(zǐ)

2. 文学常识:楚辞体特征、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地位

3. 意象体系:孤松(气节)、流云(自由)、浊酒(超脱)

4. 哲学思想:道家自然观与儒家安贫乐道的结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胡不归:__________

(2)奚惆怅:__________

答案:

(1)为什么

(2)为何

解析:两个疑问代词构成排比反问,增强语势。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云无心以出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以云朵自然飘出山穴的意象,表现摆脱官场后的自由状态和与自然合一的理想境界。

解析:该句是"托物寓情"的典范,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象征意义。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倚南窗以寄傲"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倚"字展现从容姿态,"寄傲"将抽象品格具象化,窗框构成物理与精神的双重边界,七字中包含动作、空间、情感三个维度。

解析:注意动词选择与空间意象的象征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