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少女的心原文完整版

少女的心原文完整版

时间:2025-11-24 18:34:28

《少女的心》原文与深度解析:一首宋代闺怨词的文学密码

本文完整呈现宋代女词人朱淑真代表作《少女的心》,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析,揭示闺阁诗词中隐晦而热烈的情感表达。

原文

《少女的心》
宋·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译文

独自徘徊独坐,自吟自答又独卧。
久立黯然神伤,料峭春寒侵肌肤。

这番情状谁见?泪水冲残脂粉痕。
愁绪与病纠缠,灯芯挑尽难入梦。

注释

【独行独坐】五个"独"字连用,创词史罕见句式,强化孤绝感。

【著摸】读zhuó mō,宋人口语,意为触碰侵扰。

【无一半】夸张修辞,指妆容被泪水冲刷殆尽。

【剔尽寒灯】古代剪灯芯助燃的动作,暗示长夜无眠。

【愁病相仍】"仍"作叠加解,体现身心双重煎熬。

创作背景

朱淑真生活于南宋孝宗时期,婚姻不幸的遭遇使其诗词多抒写闺中苦闷。这首《减字木兰花》作于其独居杭州时期,寒食节前后春寒料峭的物象与词人心境高度契合。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下阕形成"外景-内心"呼应,由行为描写递进到心理刻画。

2. 语言艺术:口语化表达突破婉约派常规,"剔尽寒灯"等细节极具画面感。

3. 情感表达:通过身体感知(轻寒)、视觉意象(残妆)、动作细节(剔灯)三维度传递愁绪。

4. 思想价值:真实记录宋代知识女性在礼教压抑下的精神困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五个"独"字的爆破式开场,堪称中国词史最震撼的孤独宣言。朱淑真摒弃传统闺怨词的含蓄,用近乎直白的重复句式,将孤独具象为可触摸的存在状态。下阕"泪洗残妆"的夸张描写,既符合宋代女子晨妆夜卸的生活细节,又暗喻人格尊严被泪水侵蚀的悲剧。这种将日常生活经验提升为生命隐喻的能力,正是其超越同时代女词人的关键。

范文二

寒灯意象的运用展现宋代女性的物质精神空间。古人夜间照明依赖油灯,"剔尽"的动作暗示着漫长黑夜中徒劳的等待。灯光作为封建时代少数可由女性自主掌控的物理光源,在此转化为精神世界的象征——灯油将尽恰似生命能量的耗散。这种将生活器具诗化的处理,构成宋代闺阁诗词特有的物质文化书写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朱淑真与李清照并称"宋代二大家",其《断肠集》多写婚恋不幸。

2. 字词读音:著(zhuó)摸、相仍(réng)、剔(tī)尽。

3. 艺术手法:白描叙事、感官通联、细节夸张。

4. 意象体系:寒灯(孤独)、残妆(憔悴)、轻寒(心理感知)。

5. 词牌知识:《减字木兰花》由《木兰花令》减字而来,双调四十四字。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著摸"在词中的含义

答案:侵扰、触碰(特指春寒对人的物理侵袭)

解析:需结合"轻寒"的拟人化描写理解宋代口语的特殊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下阕如何表现"愁病相仍"的状态?

答案:通过"泪洗残妆"的外在形貌描写与"剔尽寒灯"的行为细节,展现身心交瘁的困境。

解析:注意物质表象与精神世界的双重映射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李清照《声声慢》在孤独表达上的差异

答案:朱词用行为重复强化孤独实体感,李词借物象堆砌渲染情绪层次;朱氏孤独源于婚姻不幸的具体遭遇,李氏孤独更多时代离乱下的普遍体验。

解析:需区分个人化书写与时代书写的不同维度。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剔尽寒灯梦不成"阐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答案示例:现代人面对信息过载时的精神疲惫,与古人灯下独坐的孤独体验存在通感,都揭示物质丰富时代的精神困局。

解析:古诗今解需把握人类情感的永恒性与表现形式的时代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