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注释
《夸父逐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篇章,记载于《山海经》,讲述了巨人夸父追逐太阳的壮举。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详细注释,并解析其神话内涵与艺术价值。
原文
夸父逐日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
未至,
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
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便喝干了黄河与渭河;
两条河流的水仍不够解渴,
他又向北跑去饮大泽的水。
还未到达目的地,
就在路上因口渴而死。
他遗弃的手杖,
化作一片桃林。
注释
逐走:追赶奔跑。"逐"有竞争之意,暗示人与自然的对抗。
入日:追至太阳沉落处。极言空间跨度之大,体现神话的夸张特质。
河、渭:黄河与渭河。先秦文献常以二河并称,代表中原主要水系。
大泽:传说中北方巨泽。《山海经》载其"方千里",是神话地理的典型意象。
邓林:古称桃林。植物化生母题常见于神话,暗含生命循环的原始思维。
创作背景
该神话成型于战国时期,收录于《山海经》"海外经"部分。当时中原地区已形成自然崇拜体系,太阳作为最显著的宇宙符号,成为先民解释自然规律的重要载体。夸父形象可能源自炎帝部落分支的图腾记忆,其"道渴而死"的结局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追逐-衰竭-化生"三段式叙事,符合上古神话"英雄受难"的普遍模式。
2. 语言艺术:动词"逐""饮""化"构成动作链条,使简短叙事具有强烈动态感。
3. 思想内涵:既展现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又揭示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具有辩证思维萌芽。
4. 原型意义:桃林化生情节可能影响后世"精卫填海"等变形神话,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悲壮美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夸父形象承载着先民的双重认知:其追逐太阳的壮举,体现着早期人类探索自然的无畏精神;而饮尽江河仍不免渴死的结局,则暗示对自然规律的清醒认知。神话通过极度夸张的时空跨度(一日内跨越黄河、渭河、大泽),构建起宏大的叙事张力。末句"化为邓林"的意象转换尤为精妙,既缓解了悲剧氛围,又以桃林的生殖力象征生命能量的不灭。
范文二
这则神话的深层结构实为"挑战-惩罚-补偿"的仪式化叙事。夸父对太阳秩序的挑战导致个体毁灭,但手杖化林的情节赋予其救赎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饮"这一动作的重复出现:先饮河渭,再求饮大泽,最终因不得饮而死,这种递进式描写强化了生存欲望与自然限制的矛盾。邓林的生成可视作自然对人的反向吞噬,暗示着原始思维中"人化为物"的宇宙循环观念。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逐(zhú,追赶)、渭(wèi,渭河)、邓(dèng,通"桃")
2. 文学常识:属《山海经》"海外经"系统,反映战国时期的地理认知与神话思维
3. 意象体系:太阳(不可征服的自然力)、江河(生存资源)、桃林(生命延续的象征)
4. 哲学内涵:体现"天人关系"的早期思考,包含悲剧英雄的原型特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逐走:__________
(2)邓林:__________
答案:
(1)追赶奔跑
(2)桃树林
解析:"逐"在先秦文献中多含竞争义,"邓林"需结合《列子》等旁证材料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神话结尾"化为邓林"有何象征意义?
答案:既是对英雄陨落的诗意补偿,也象征着生命能量转化为自然力,体现原始思维中的变形信仰。
解析:需联系上古"物化"观念,指出其与后世"春蚕到死丝方尽"等意象的承继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两个盗火英雄的形象差异。
答案:夸父体现人与自然的直接对抗,结局带有宿命色彩;普罗米修斯强调文明启蒙,反抗对象是神权体系。前者展现被动转化,后者具有主动牺牲特征。
解析:需注意中国神话的"天人不分"与希腊神话的"人神对立"这一根本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