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原文及翻译解析:从围棋之道看孟子哲思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以围棋为喻揭示专心致志的治学态度。本文完整呈现原文与白话译文,逐句解析字词典故,并结合战国时代背景解读孟子教育思想。
《学弈》原文
《学弈》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白话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同时教导两个人下棋:
其中一人全神贯注,只听弈秋的讲解;
另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想着有天鹅要飞来,
琢磨着拿弓箭去射它。
虽然与前者一起学习,棋艺却远不如人。
注释解析
【弈秋】"弈"指围棋,"秋"为人名,先秦时期常以技艺为名。
【鸿鹄】音hóng hú,天鹅的雅称,《史记》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典故。
【援弓缴】"缴"音zhuó,系在箭尾的丝绳,此处代指射箭动作。
艺术表现:通过"专心致志"与"心不在焉"的鲜明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效果。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此章作于齐威王年间,针对当时士人"学而不思"的现象,以围棋为喻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齐国稷下学宫盛行博弈之风,为故事提供了现实素材。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总-分"叙述,先立"善弈者"标杆,再分述两种学习状态
2. 语言艺术:动词"思""援""射"三字连用,生动刻画分心者的心理活动
3. 思想内核:揭示"术业专攻"的深层道理,呼应《孟子》"专心致志,其功必倍"的主张
4. 教育意义:通过具体事例阐释抽象哲理,符合孟子"譬喻说理"的典型风格
鉴赏范文
范文一:对比艺术中的教育哲思
孟子在短短六句中构建双重对比:首先是弈秋"通国之善"与学者"弗若之"的纵向对比,其次是两位学者专注度的横向对比。这种嵌套式结构强化了核心论点,使"专心致志"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未直接评价分心者的结局,但"弗若之矣"的客观陈述反而更具说服力,体现了孟子"不言而教"的论辩智慧。
范文二:从博弈到治学的隐喻转换
选择围棋作为喻体具有深意。围棋在先秦属"六艺"范畴,既是技艺更是智慧象征。孟子将"射鸿鹄"的杂念与围棋学习对立,暗含"大道至简"的思想。分心者看似追求更高目标(射猎),实则背离了为学之本。这种隐喻手法与《孟子》"鱼与熊掌"的取舍之辩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儒家"执一守中"的价值体系。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上》,属语录体散文,体现孟子"性善论"思想
2. 关键字词:诲(教导)、鸿鹄(天鹅)、缴(箭绳)、弗若(不如)
3. 特殊句式:"惟弈秋之为听"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惟听弈秋"
4. 核心意象:围棋象征系统学问,鸿鹄代表外界诱惑
5. 哲学观点: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效果的决定作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__________
(2)思援弓缴:__________
答案:
(1)全国
(2)拿起
解析:"通国"为战国常见表述,"援"在先秦多指手持动作。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本文通过学弈故事阐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学习成效取决于专注程度,心不在焉必然事倍功半。
解析:需结合孟子教育思想作答,点明主观态度与客观结果的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学弈》与《荀子·劝学》在说理方法上的异同
答:同:均用比喻说理;异:孟子重学习态度,荀子重积累过程。
解析:孟子强调"尽心",荀子主张"积跬步",体现儒家不同学派特点。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惟弈秋之为听"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倒装句式突出"听"的专注,文言语气助词"惟...之"强化了排他性。
解析:特殊句式往往承载特殊语义,需结合语法特征分析。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学弈》观点看待现代多任务处理现象?
答示例:揭示注意力分散的效率损耗,说明深度学习需要排除干扰。
解析: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需把握核心原理,避免牵强附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