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式微原文古诗解读

式微原文古诗解读

时间:2025-11-24 18:34:28

《式微》古诗解读:先秦劳役者的血泪哀歌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一首反映先秦劳役者苦难的短诗,通过质问与哀叹,揭示了底层民众被压迫的生存状态。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色已晚天色已晚,为何不能回家?

若不是为了君主,怎会在夜露中劳作!

天色已晚天色已晚,为何不能回家?

若不是顾及君主贵体,怎会在泥沼里受苦!

注释

【式微】天色将暮(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胡不归】为何不归家(胡:疑问代词)

【中露】夜露沾衣,指通宵劳作

【泥中】泥泞之地,象征极端困苦

艺术表现:重复设问形成强烈控诉效果,"中露""泥中"以具体意象折射生存困境

创作背景

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邶地(今河南汤阴)民众长期承担繁重劳役。据《毛诗序》记载,此诗反映卫侯迫使百姓夜间劳作的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批判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两章叠咏,四句一节,通过重复强化情感张力

2. 语言特色:口语化质问直指统治者,"微君之故"的讽刺含蓄深刻

3. 思想内涵:揭露"君权-民本"的尖锐矛盾,展现早期民本思想萌芽

4. 艺术创新:开创"劳役诗"传统,后世《伐檀》《硕鼠》皆受其影响

鉴赏范文

范文一:血泪质问中的觉醒意识

《式微》最震撼处在于其质问姿态。两章开篇的"胡不归"不是简单抱怨,而是对劳动合理性的根本性质疑。诗中"君之故"与"中露"的强烈对比,实际解构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这种觉醒意识在先秦诗歌中极为罕见,比西方同类题材早了一千余年。

范文二:意象系统的隐喻力量

诗人选用"夜露"和"泥沼"两个核心意象,构建出双重隐喻:自然环境的昏暗象征政治黑暗,身体的污浊暗示精神压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泥中"的描写——既写实又象征,与《楚辞》"宁溘死以流亡"形成互文,共同构成中国文学中的"泥沼"意象谱系。

关于《式微》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式(语气助词)、微(昏暗)、胡(为何)、中露(夜露劳作)

2. 文学常识:我国现存最早的劳役诗,《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代表

3. 艺术手法:重章叠句、设问修辞、意象隐喻

4. 核心考点:反映的西周劳役制度、体现的民本思想萌芽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式微:__________

(2)胡为:__________

答案:

(1)天色昏暗(式为助词)

(2)为何这样做

二、主旨理解

题目:"微君之躬"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揭露统治者以自身需求强迫民众超时劳动的压迫现象,体现先秦尖锐的阶级矛盾。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式微》与《伐檀》,分析两诗批判方式的差异

答案:《式微》用含蓄质问间接批判,《伐檀》以"不稼不穑"直接控诉。前者重情感渲染,后者重事实列举。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胡为乎泥中"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通过极端生存场景的具象化描写,将抽象压迫转化为可感画面。"泥中"既写实又象征,强化批判力度。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式微》理解现代劳工权益问题?

答案示例:诗中反映的超时劳动、强制服役等问题,与现代职场中的加班文化、劳务派遣制度存在历史呼应,证明人权保障的永恒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