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赏析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5-11-24 18:34:28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赏析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的一则寓言,通过楚人渡江刻剑的荒诞行为,揭示拘泥成法、不知变通的愚昧。文章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字句解析及思想艺术分析。

原文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他的佩剑从船上掉入水中,

立即在船边刻上记号,说:

"这里是我的剑掉落的位置。"

船停后,他从刻记号处下水寻剑。

船已移动,剑却留在原处,

像这样找剑,岂不太糊涂?

注释

涉江:渡江。"涉"读shè,徒步过水。

遽契:急忙刻记号。"遽"读jù,匆忙;"契"读qì,刻划。

:糊涂。此处用反问句式强化讽刺效果。

艺术表现:通过"舟行剑止"的对比,构成荒谬的戏剧性场景。

创作背景

战国末期社会剧变,旧法多不合时宜。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则寓言批判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行为-结果-评论"三段式,先叙后议,逻辑清晰。

2. 语言艺术:动词"坠""契""求"连贯紧凑,结尾反问句发人深省。

3. 思想内涵:揭示客观事物变化与主观认知滞后的矛盾,具有普遍哲理。

4. 表现手法:夸张的细节描写(刻舟求剑)强化讽刺效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则寓言的艺术魅力在于其荒诞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楚人刻舟的举动看似夸张,实则是固化思维的典型写照。作者用"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的物理常识,反衬认知滞后的荒谬。结尾"不亦惑乎"四字,既含讥诮又带惋惜,体现先秦寓言"以谬见真"的独特表现方式。

范文二

寓言通过微型叙事展现宏大哲理。剑坠水中的偶然事件,成为检验认知方式的试金石。"刻舟"这一动作符号,凝练地表现了经验主义的思维定式。这种"以小喻大"的手法,直接影响后世《韩非子》等寓言创作,形成中国古代哲理散文"即事见理"的传统。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出自《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属杂家代表作。

核心意象:"舟"象征变动不居的环境,"剑"代表僵化认知。

哲理启示:反对经验主义,强调与时俱进的认识论。

高频考点:"遽契"的释义、反问句的作用、寓言文体特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加点词:

(1)遽契其舟:__________

(2)不亦惑乎:__________

答案:

(1)急忙刻记号

(2)不是很糊涂吗

二、主旨理解

题目: 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现象?

答案: 讽刺拘泥旧法、不知变通的僵化思维,强调要因时制宜。

三、表现手法

题目: 分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的修辞效果。

答案: 通过对比形成矛盾张力,用物理事实反衬认知谬误,增强说服力。

四、拓展运用

题目: 结合现实谈"刻舟求剑"的启示。

答案示例: 当代科技发展中,不能套用旧模式解决新问题,如用传统管理方法应对互联网经济,就是现代版"刻舟求剑"。

相关文章: